历史上,明君喜欢给太子留一些能臣、忠臣,好让他们辅佐太子。
一般的做法,也就比较简单了。
先找个借口,给他们贬官。
然后,等到太子登基为帝以后,再提拔复用他们。
这就算是圣恩。
而李世民现在没有那么做。
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几乎相当于是甩手掌柜。
李承乾这位太子监国,差不多就是皇帝了,只是少一个登基大典,还有入住太极宫。
除了这两样,李承乾监国,只有重大国策之事,需要李世民站出来做一个决策。
一般的国策、国政、政务等,都是李承乾决策。
不管是官吏的任免,还是平常来自于六部的奏章,也都是他说了算。
故此,李承乾就相当于是半个皇帝。
只要是他不胡乱作为,甚至是有着作死的行为,他这个东宫太子的位置就会非常稳。
没有人能够撼动他。
就算是在恒州安抚百姓,治理恒州有功的李恪都不行。
至于贺州的李泰,就不用说了。
大臣们已经对这两个皇子大失所望。
若是站队在这两个皇子那边,无疑是自寻死路、自断前程。
至于晋王李治?
或许还有可能,只不过,他年岁比较小,上面还有一个嫡兄李泰。
机会是有,但是身份上就比较尴尬了。
而李承乾又是被李世民培养的不说英明神武,却也已经有了李世民一大半的神姿。
能明辨大是大非、能知人善任、能虚心纳谏、能果断、能平衡大臣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太子。
谁又能够撼动他的位子?
李世民不想有人能够撼动太子李承乾的位子,若是真的有这样的皇子出现,那也要把这一点火苗给掐灭。
这关乎于大唐的未来能不能稳定。
关乎于能不能破除玄武门继承法的诅咒。
李世民商讨了六件大事。
毕竟,他现在还是大唐的帝王,这种重大的国策,也必须由他一口断定,才能实行。
然后,剩下来的其他国策,也都是李承乾站出来,提出了六个需要商讨的内容。
李承乾道:“如今京师长安城的外城已经进行了三次扩建,但是因为搬迁到京师的人员越来越多。”
“故此,这外城需要第四次扩建。”
“只不过,孤询问了几位大臣们的意见,有了不同的声音。”
“京师外城扩建乃是关乎于京师未来之发展的大事,也应当在这大朝会上商定。”
京师现在已经是快两百万的人口了。
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庞大,已经是超过了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
为了能够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京师的外城进行了三次扩建,已经有了一城、二城、三城之称。
再加上内城。
这就是四城。
京师的长街也比以前更长了。
从外城到内城,路程是以前的三倍。
这么下去。
以后从外城到达内城,估计要半个时辰的时间。
像是马周就建议,不再扩建,而是朝着蓝田、鄠县等周边扩建。
也就是不再像是以前一样,修建成为一个城。
而是修建成为长街,可以直通京师长安,两边可以修建房屋。
然后再以将作监发明出来的蒸汽机车为交通工具,从鄠县、蓝田县等周边县城到达京师长安,一人只需要两文钱。
每天往返,以方便外城的百姓可以到达京师。
并且还要对现在已经修建的一城、二城、三城进行修建,以拓宽道路,方便那种大型的蒸汽机车进入城中。
还有人建议,留下内城的城墙。
至于外城的城墙就直接推倒,不再设立城墙。
把外城的土地直接租庸出去,让那些富商们去盖房,不管是租出去,还是卖出去。
这样一来,也能缓解城内百姓们住房问题。
到现在,三个城的百姓们,有很多都是没有房子住,住在小小的房间中。
也有人建议。
用钢筋混凝土这种材质,建造高楼。
因为一栋高楼可以分出来很多房间,可以修建好几套房。
让百姓们直接住进高楼,一块地,甚至是可以住进去几百人。
这样一来,也能大大地节省了土地,还能让京师的百姓们有一个住所。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李承乾等人不太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是李世民明白啊,还有前世见到过房地产的陈平安更明白。
这就是大唐的房地产。
一旦最后允许土地租赁,商贾们去建造房屋。
大唐就可能开启了地产商的时代。
这个口子要不要现在开,还是一个问题。
李承乾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陈平安知道啊。
他听完李承乾的话,看了看李世民。
两人四目相对。
就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李世民问道:“对于此事,诸卿可有何建言?”
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如今的京师已经进行了三次扩建。”
“若是一直这么扩建下去,当京师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于粮食,还有生活用品等等的需求也会加大。”
“特别是粮食,两百万人,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
“当年为了解决京师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问题,建立了粮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