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粮食就算是从其他粮仓中运输过来,也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说瞬息而至。”
“但是某一天,因为某一个意外,直接导致粮食运输不及时。”
“京师岂不是缺粮?”
“真要是闹起了粮荒,对于京师的安危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故此,臣以为,应当削减京师的人口。”
“把京师的人口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出现粮荒的问题。”
这就是不同意扩建。
后续,还要不允许百姓们搬迁进入长安城。
这做法就有一些欠妥了。
不能长安城原本的居民是子民,其他人就不是皇帝的子民了。
他们想要举家进入京师长安城,还不让他们进来。
就像是大禹治水一样。
堵不如疏。
把进入长安城的大门给堵上了,到时候,不仅仅会引起民愤,也会对京师的安宁,对于大唐的发展,都会有一些影响。
高季辅就站出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万万不可削减京师的人口,把原本就在京师生活的百姓赶出京师,还不允许百姓们进驻京师。”
“这么做,很有可能会引起民愤。”
“天下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苦贱奴,也都应该是大唐的子民,是陛下的子民。”
“陛下心怀天下、仁义爱民,此乃世人皆知。”
“如今却为了京师内城百姓们,却把其他的百姓赶出京师,便是区别对待。”
“如此做,唯恐有人会有说辞。”
“再者,京师人口是比较多,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此乃大唐盛世之光景。”
“人员越多,也就越是有利于京师,有利于大唐国祚。”
“至于粮食的供应问题,还有吃穿用度等等,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直接堵住京师的大门,不允许外面的百姓们进入。”
高季辅出身渤海高氏。勤学好武,事母至孝,隋末跟随李密起义。武德元年,归顺唐朝,授陟州户曹参军。
李世民即位,拜监察御史,弹劾大臣;迁中书舍人,指陈时政;检校吏部侍郎,铨选人才,颇得他赞许。
历史上,晋王李治立为皇太子,选为东宫属官,辅佐监国理政。
后来,李治即位,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迁侍中、太子少保。
此人确实有大才。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为官之道,都是颇得李世民的喜欢。
李世民就喜欢重用这样的人。
有了高季辅站出来反驳一二,也有一些大臣,随即站了出来。
表示在扩建长安城这件事情上。
可以讲一个利弊出来。
扩建的好处有哪些,扩建的坏处又有哪些。
这样一来。
大家也都能明了,也就有了计较。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的每一位大臣,缓缓开口:“诸位爱卿,朕近日思忖,长安作为我大唐之都,其规模虽已宏伟,然随着国势日盛,人口激增,商业繁茂,现有城池已渐显拥挤。”
“扩建与否,也要有一个定论,也好在今年解决这个问题。”
话音刚落,殿中监宇文士及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扩建长安,实乃顺应时势之举。
“一来可缓解人口压力,改善百姓居住条件”
“二来,新城区规划得当,可促进商业贸易,增加国库收入。”
“然,此等大工程,需耗巨资,劳民伤财,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民怨。”
李世民点了点头,回道:“仁人所言极是。”
工部尚书马周紧接着上前。
“陛下,扩建工程,不仅能彰显陛下之雄才大略,更可借此机会,引入新技术,提升建筑水平,为未来留下不朽之作。”
“但正如宇文监正所言,资金与人力乃关键难题。此外,施工期间,对居民生活影响亦需周全考虑。”
“微臣有异议。”一位御史大夫步出队列,声音沉稳,“扩建虽利国利民,但若操之过急,恐滋生腐败,且易忽视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再者,新城区建设,若无妥善规划,恐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李世民听后,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之色,他深知朝堂之上,需有不同声音,方能全面考量。“卿之忧,朕亦有所虑。但朕以为,凡事有利必有弊,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扩建长安,非一日之功,需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惠及百姓。”
接着,他转向公布尚书马周,问道:“工部可曾考虑过,扩建后的长安,在防御上又有何变化?”
马周略一思索,答道:“扩建后,长安城防需重新布局,既可增强外围防御,亦需在内城增设巡逻,确保治安稳定。微臣建议,可借此机会,训练更多士兵,提升城防能力。”
讨论渐入佳境,群臣各抒己见。
既有对扩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期待,也有对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财政负担的忧虑。
李世民耐心倾听,时而点头,时而蹙眉,显然在深思熟虑每一个建议。
最终,他缓缓起身,环视一周,声音坚定:“今日之议,诸卿皆尽心竭力,所言极是。扩建长安,确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朕相信,只要我们秉持民心,合理规划,精心施工,定能将长安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万邦来朝的盛世之都。”
“此事,朕意已决,即日起,成立专项小组,由户部、工部牵头,兵部、御史台协助,共同制定详细方案,上报朕审阅。”
随着李世民的话语落下,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赞同之声。
这一场大朝会,从辰时开始,一直到接近午时才结束。
百官们也没有各回各家,而是直接参加了中午的宴席,就在大明宫这边,吃起了自助餐。
一百二十多人呢。
吃完饭。
可以在官衙、官廨中休息。
李世民则是把长孙无忌、陈平安等人,叫到了另外一个偏殿中,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论事。
“转眼间,十四年便过去了。”
“当初在那显德殿上,朕还有一些茫然,不知以后该如何做,才能治理好大唐,才能再造一乾坤盛世。”
“好在,后来有了陈平安。”
“这些年来,若论功,陈平安当居首功。”
“当然诸位也都兢兢业业,在大唐盛世之大业上,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今日,朕以茶代酒,与诸位痛饮。”
“祝贺今日之大唐盛世!”
其他人连忙端起了茶杯。
对于李世民的话,也记在了心中。
因为这就是论功,而陈平安的功劳则是在李世民的心中,占据了第一位。
而对于长孙无忌、马周、宇文士及等人来说,似乎也已经习惯,觉得第一功臣给到陈平安,似乎也是实至名归。
毕竟,不管是琉璃、水泥,还是高炉炼铁、蒸汽机、发电机,以及现在的蒸汽机车、蒸汽舰船,都是利国利民之物。
这些发明的重大意义,不亚于纸张。
更不用说,养活了很多百姓的土豆和玉米这两个农物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