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贞观十四年的人来说,扬子江上的舟船已经是相当的多,航道也极其繁忙。
毕竟,如今的东南之地已经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了。
再加上还有一个东瀛之地呢。
自从占据了半个东瀛之地,在那边建立了钢铁厂,还有三座都城,迁移了一部分百姓过去。
东瀛也发展起来了。
所以往来也就更加频繁,运输的商船是一艘接着一艘。
再加上,如今是年关将近。
不少工地都开始停工停产了,外出务工的百姓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回家过年。
天下十三道的官道、航道上都是各种交通工具。
只是这幅的忙碌景象,在陈平安看来,也就是毛毛雨,真正的农民工回家过年的盛况,还是要看千年之后的那个年代。
千几百条破船来来往往,这数量,在第一工业大国的时代,是真的拿不出手。
但是对于大唐而言,如今这场景,就是盛世之景。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史册。
这一册写的是朱元璋病逝之后的大明王朝,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开始,到靖难结束。
他也没有想到,英明神武如朱元璋,其后代也能出现这样的事儿。
这也正是历史的独特所在。
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来了这大明江山,还培养了朱标这样的皇太子。
本以为,大明盛世应该可以平稳地传下去。
谁知道,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最好的皇太子,却在他前面病逝了。
一个年幼的皇太孙,在能力和威望上,根本就不如一个拥有着整个淮西勋贵们的皇太子。
朱允炆此人也是昏庸无能之辈,哪能登基称帝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削藩呢?
连自己的儿子李治都不如也!
看看靖难之役,朱棣以八百人谋反,一路从蓟州打到了金陵府。
这一路上,数次遇险,却又化险为夷。
而朱允炆更是临阵换将,直接把自己给害死了。
明明手中还有着淮西武将,还有着朱元璋给他留下来的几位名将,打一个朱棣,应该不成问题。
可惜,朱允炆的做法,真的是让李世民看了都摇头。
真要是自己的孙子,恨不得抽死他。
不过嘛。
朱元璋的做法却又让李世民有了一些感悟。
这般封王,最后就算是天下乱起来,就像是这靖难之役一样,最终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还是姓朱。
不像是大唐。
李世民又想到李治之后的武周。
想到这里。
就气的差一点儿要去找李治,抽死他。
好好一个大唐,却被一个女子给夺了皇位。
“朱棣此人不简单啊。”
李世民看完了。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最终登基为帝。
后面的永乐之治,要留到下一次了。
陈平安回道:“陛下圣明,朱棣在千年之后也被称之为永乐大帝,建立了永乐盛世。”
“可以说,有人把朱棣和陛下排在一起。”
“不过,朱棣因为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所以在位期间,为了给自己正名,也为了拉着朝中那些文臣武将,以穷兵默武的方式,五次亲征。”
“虽说大明这个时期有着永乐之治,但是对于大臣们和百姓来说,还是负担比较重。”
“不过,朱棣有一个好太子。”
“他五次亲征,太子监国,能够给他提供了亲征的后勤保障,让他可以发放足够的军饷,也有着足够的粮草。”
李世民听完,点了点头。
从靖难之役就能够看出来,这个朱高炽也是一个守成仁君,确实是有着大才。
李世民又看向了明朝的官职制度。
明朝有着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还有一个锦衣卫。
吏部又有着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户部又有着总务司、民政司、度支司、钱法司、仓储司、税务总署、盐政总署、海关总署、司农司。
礼部又有着仪制司、礼乐司、教育司、主客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宗正寺。
兵部又有着武选司、职方司、武库司、太仆寺。
刑部又有着总务司、法制司、诉讼司、刑罚司。
工部又有着营缮司、度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少府寺。
都察院又有着廉政总署、审计总署、检察总署、调查总署、监军总署等。
通政司又有着递政使、左参政、右参政。
又分为了内廷和外廷。
“宋朝因为有着实职、虚职之分,所以官职较多,有很多官吏拿着俸禄,却无事可做。”
“这也是宋朝从赵光义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冗官问题的原因。”
“等到了宋徽宗时期,虽说是八十万禁军,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吃空饷吧。”
“真正的禁军可能也不过是二十几万。”
“就这二十几万,还是又有不少混吃混喝的人,还有一些,则是成了私兵。”
“故此,金贼南下兵临城下之时。”
“宋朝的京师毫无抵抗之力。”
“朱元璋应该是看到宋朝冗官问题之后,知道前车之鉴,便精简了官职。”
“此法,倒是可以在大唐借鉴一二。”
李世民在看了宋史之后,也就意识到了冗官的问题。
大唐如今尚未出现这种情况,可是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情况也有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很多。
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监管缺失,皇帝无能、奸臣当道。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国策,也需要人去施行,而人在施行的时候,就要看一看,施行国策的人是好是坏。
若是帝王英明神武,也能够任人唯贤,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然而,谁又能够保证每一代的帝王都是英明神武,都能够文治武功呢?
“陛下,再好的官职,也是人去施行国策。”
“故此,若是君王无能,还有奸臣把持朝堂,制度对于他们而言,那都是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了。”
“再好的制度,也能在他们手中毁掉。”
不过,陈平安又是话锋一转。
“当然,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去建立更好的制度,而是在建立制度的同时,也要想到如何能够保证这么好的制度,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又该思考,如何才能防止那一些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