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新作《投名状》如何?(2 / 2)

🎁美女直播

紧接着,胡伟峰也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加入了鼓掌的行列,显然对刘楚雄的见解深表赞同。

“刘总编,你这看得还真仔细啊。”张有为笑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刘楚雄专业能力的钦佩。

刘楚雄摆摆手,谦逊地说:“哪里哪里,是张作你把人物写得这么好,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你不写长篇小说,还真是有些可惜了。”

张有为闻言愣了一下,心中暗想:“我其实正在写长篇,而且在网络上还挺有名。难道这些编辑都不看《华夏文学》吗?”

不过,他很快便恢复了常态,微笑着回应道:“刘总编过誉了,我其实一直在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长篇小说也在我的计划之内。”

这时,胡伟峰突然开口问道:“张作,你这篇小说是不是根据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改编的?”

张有为闻言一愣,随即点了点头,赞赏地看着胡伟峰:“没想到被胡主编一眼就看出来了,确实如此。我深受刺马案的启发,觉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非常适合改编成小说。”

胡伟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张作,你的小说总有一种特别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这次以刺马案为背景,更是增添了几分社会环境的影响,不管什么人,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我相信,这篇小说一定会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张有为笑着点了点头,希望如此。

胡伟峰沉思了一下,便是开始说道:“我觉得这部作品写的非常好,比《梁祝》还好。但是在杂志上发布,真不一定能看的懂,购买力还是高中的学生,如果是个简单的情爱故事,他们新奇下还好。但是《投名状》需要真的懂历史,有阅历的人才能看到懂。”

“小说中,我研究了张作《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也是关于改编刺马案来讲,终究是碰触到上层利益了。

就是《投名状》中那几个大人的对话,大家一起相互制衡,那没事。

但是有一方更强大的了,这个时候即使同坐一条船,也难保有意外发生。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我的看法是小说的一句话。

“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

我第一次看完这个小说,也是这个看法。

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

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朝廷难道还怕他造反不成?

如果他真的“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当位者再糊涂也应该喜欢这样的官员,难道当位者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帮结派的么?

庞青云是有派系的。

而《投名状》里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

三个老头子,狄大人、陈大人、姜大人。

这三个老头子每次同时出场,其座位顺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间,从小说叙述中,右边是陈大人,左边是姜大人。

座次告诉我们,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陈大人的“军机处排名”,要高于姜大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

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

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

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魁字营嚣张,势大力强。我们这点儿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倒是军机处的陈公,正缺人手。他的绿营兵常被魁字营欺负,一直想壮大势力,如果我们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

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陈大人的实力有多惨呢?

他的嫡系陆大山跟庞青云说:“我不赌。这一千五百兵,是陈公的家底。打没了,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底气。”

才1500人的家底,把这点人给庞青云用,又出不起军饷。

庞青云苏州围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去找何魁借粮也想不起来陈大人。

可见陈公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确是够惨啊。

难怪姜大人不服这样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要打击他。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

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

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

陈大人太需要庞青云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庞青云自己认为自己不属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会一致认为庞青云是陈大人的人。

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

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在陈姜斗争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来是取中立态度。

小说中舒城取胜之后,陈大人,狄大人立即给庞青云增加五个营。

这时候姜大人突然让何魁负责接防,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

这时候姜说:“狄大人,陈大人,不会有意见吧?”。

先狄后陈,进一步点出三个人之间的地位关系。

按理说何魁接防这种安排应该在幕后博弈,但短篇小说的特点,必须把所有剧情冲突,放在一个时间地点表现。

可庞青云要速战速决。

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看庞青云能打,给他五个营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

战争结束了,老头子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

这就好比参加职业足球联赛,每个队都希望自己拿冠军,但是如果跑的太快,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又损害联盟的整体利益。

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

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

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青云速战。

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青云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

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等到庞青云真把金陵打下来了,姜大怒,跟何魁说:“打金陵你给他粮,进了金陵,你成要饭的了。”

何魁这时候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们把赵二虎给拉过来,江苏巡抚他肯定做不长。”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二虎对庞青云是多么重要。

如果庞青云是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旧式军阀,他绝对不应该杀赵二虎。

可惜这个片里的庞青云,就好像一个受过最好的教育的现代人一样,他没有山头主义,不但认为国家利益至上,甚至还玩儿点爱情。

陪同庞青云上朝,见当位者的正是他的“保护人“陈大人,可见庞青云是陈大人的人,连当位者都知道。

对庞青云这样的青年才俊,同样很年轻,需要在大臣中培养“自己人”的当位者是要拉拢的,所以李莲英才说:“太后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

然而这时候完全不懂政治的庞青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居然要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

苏州辖区历来都是纳税大户,现在好不容易夺回来百废待兴,朝廷正需要这笔钱呢,你说免就免?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错误。

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

试想如果当位者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

如果当位者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当位者是坏人。

当位者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

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

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

当位者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但此时当位者心中,庞青云已经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陈大人代表组织和庞青云谈话这一幕,非常有意思。

狄大人先夸:“苏州杀人,金陵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

陈马上说:“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

这句话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

首先陈大人向上级狄大人说官话,说庞不是我的派系,当然,官话中朝廷上不应该有派系。

其次陈也是说给庞听,有点抱怨庞遇事从来不跟自己商量,确实不像个自己人。

这时候狄大人的话:“金陵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

有点让庞青云表态的意思。

现在姜大人不在这里,你愿不愿意做我们俩的人?

但这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秒的机会,因为狄大人早就料到庞青云不会入伙。

同时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

姜大人已经去南方,准备对庞青云下手了。

庞青云不接这个话茬,狄大人马上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

这时候,小说中陈大人的脸色异动!

说明陈大人意识到,狄大人已经决心,默认姜大人对庞青云在那个时候下手了。

于是陈大人给了庞青云最后的暗示:“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

我看陈大人这个人还是很有良知的,这句话说的有点书生意气了,当着狄大人的面前说,太过。

当然还是那个点,短篇小说,必须把该写的,能写的,揉搓在一起。

庞青云仍然不懂形势的险恶,“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

他竟离席而去。

这时候狄大人最后的机会也给了,是时候不痛下杀手!

“你山字营姓赵啊?”

在这句话的影响后,庞青云不会再坐视不理。

赵二虎拒绝背叛庞青云的情况下,庞青云先去除掉了赵二虎。

符合姜、何两位大人的策略。

在这一幕中庞青云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党,完全不屑于这些龌龊斗争。

试想换一个俗人,可能狄大人一说姜大人何魁蠢蠢欲动,早就跪倒在地请求帮忙了。

作为一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人,庞青云面对斗争选择的策略是一味的妥协退让。

狄大人要求杀赵二虎,庞就杀赵二虎。

只要你们让我实现理想,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还不行么?

结果赵死庞亡。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

狄大人默认,陈大人没办法。

姜大人打击陈大人,但陈大人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青云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姜大人杀庞青云的一个证据,是姜大人在南方“卧病”,实际却没有病。

另一个证据是最后一幕三个人在一起喝茶,狄大人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

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其实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庞被杀的时候姜大人,到底是在跟另外两人喝茶,还是独自在南方组织刺杀?

“姜大人不在”这句话,我的猜测是当时姜大人应该在南方。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

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

陈大人对庞青云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

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

如果没有高层的政治斗争,庞根本不必死。

如果庞在政治斗争中,正确应对哪怕一次,他也不必死。

单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不应该为民请命要求免税,不应该面对拉拢不为所动,更不应该杀赵二虎自断臂膀。

国家,朝廷,兄弟。

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

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

可是庞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大人物,一个好办法是打击他的手下。

姜大人对陈大人如此,对庞青云也是如此。

庞想“不党”,但谁相信?

清朝官场藏污纳垢,根本不配出现庞青云这样的人物。”

又是鼓掌声,张有为也为之动容。

没想到胡伟峰分析的也是如此头头是道。

刘楚雄也极为认可的点了点头。

不过胡伟峰哀叹了一声。

“我是学历史的,对这方面有所研究,才分析出来的人物想法,而且短篇小说这样写,也确实很隐晦。

毕竟里面太多的人物需要塑造,所以才觉得张作的写作手法已经炉火纯青,能这样把背景,人物融合的这么好,很少见。

就像刘总编说的那样,这作品真的不说很少能在短篇小说里看到。

就是我当编辑这么多年,也没看到过一篇,能超过《投名状》的书。

我是很看好这篇小说的,至于销售量话,这东西真的需要市场去验证。

就像《梁祝》在新浪微博上火了一样,又引发了一波购买潮。

《投名状》也不是不可以,但我现在不认为普通的学生,或者对历史没有一些了解的人能看懂。”

张有为也点了点头,称赞道:“胡主编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投名状》可能对销售有一定的印象了,要不我不发这部作品了?”

“等等!”

刘楚雄立马说道,生怕张有为收回去。

“胡主编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倾心》想和《风声》打对台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第一次活动巨大的成功后,就忘乎所以。

《风声》杂志创办了十来年,才有了如此稳定的销量和成绩,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超越,就觉得《倾心》能够永远超越或者压着《风声》一筹,对吧?

超越《风声》杂志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追赶的目标。不是每次都要畅销,夺冠。作者写的故事,不是每次都能打动到人心,我们编辑的作用,不是让作者选择出成绩的题材,是帮助作者写出更好的作品。

销量差不一定是故事差,我们也不可能一直是长青树。待会下班前通知所有编辑开个会,不能因为我们《倾心》第一期销售量这么好,就让手底下的编辑,绞尽脑汁的想着改编这类故事,我们编辑是辅助,不能强迫作者做事情,这样只会把作者逼走。”

刘楚雄喝了茶水,转头看向了张有为。

“张作,你放心,我们会发表这部作品,依然定在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