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特工》 《投名状》同时爆火,三家杂志社共同催稿(1 / 2)

🎁美女直播

夜色如墨,笼罩在一个宁静的小区上空,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窗棂上。

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一间温馨的卧室里,灯光柔和,映照出一对中年夫妇的身影。

中年妇人,身着一袭淡紫色的丝质睡衣,轻柔的质地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

她眉头微蹙,手中拿着两本杂志,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对躺在床铺上,正悠闲翻看着报纸的中年男人说道:“真是气死我了,这《倾心》和《风声》的杂志算是白买了。本来还期待着那些情情爱爱的故事,结果突然就变成了友情和兄弟情的主题。”

中年男人闻言,放下报纸,转过头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与温柔,“哎呀,别生气嘛,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年妇人叹了口气,将手中的杂志轻轻拍在胸口,仿佛是在平复内心的波澜,“还不是因为我看了一个叫‘坐井观天’的作者写的书,之前他的小说总有一种特别的氛围,比如上个月的《史密斯夫妇》,还有《梁祝》,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可是这个月,他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写了两本我完全不爱看的书。”

中年男人听后,伸手接过妇人递来的《倾心》和《风声》杂志,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哦?那我得好好瞧瞧,看看这位‘坐井观天’到底写了些什么。”

他翻开《倾心》杂志的封面,目光迅速锁定在首页的作者介绍上,“是叫坐井观天没错吧?”

“对对对,就是那个坐井观天。”中年妇人点了点头,语气中仍带着几分不满。

中年男人笑了笑,继续往下看,“还是首篇呢,看来这位作者在杂志社里可是头牌人物啊。”

“哼,写的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不爱看。”中年妇人撇了撇嘴,似乎对这两本杂志充满了失望。

中年男人没有理会妇人的抱怨,而是专心致志地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砸吧着嘴,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哎呀,这写的也太好了!真是没想到,这位坐井观天竟然还有这样的才华!”

中年妇人见状,没理会他,她不爱看。

他作为这家报社的资深编辑,平日里阅稿无数,眼光毒辣,但此刻,面对手中这份《倾心》杂志上的文章,也不得不暗自赞叹。

这“坐井观天”的笔名背后,定是一位深谙人心、笔力非凡的作者。

文章里,人心的计较、情感的纠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句话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要是能知道这人是谁,亲自采访一番,报社的销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他心中暗自盘算,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职业敏感,驱使他想要揭开这位神秘作者的面纱。

于是,他再也躺不住了,轻轻拍了拍身旁的妻子,低声说道:“你先睡吧,我去书房查点资料。”

妻子点了点头,他便匆匆起身,披上一件外套,走向了书房。

书房内,灯光昏黄而温暖,他打开电脑,首先打开了企鹅群的聊天窗口,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各位,有没有人认识‘坐井观天’这位作者?他的作品真是太棒了!”

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片茫然,群里众人纷纷表示不认识这位神秘的作者。

接着他在各个群里都问了个遍。

正当他有些失望之际,一个名为“全国编辑群”的聊天框里,一位名叫刘楚雄的编辑发话了:“坐井观天喜欢安静,大家不要去打扰他。”

中年男人定睛一看,这位刘雄楚竟是《倾心》杂志的编辑,还是群内的管理员,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他知道,这位编辑的话分量不轻,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不敢再提“坐井观天”的事。

刚刚大家还讨论坐井观天,马上就噤声了。

因为不能去人肉搜索,打扰作者,是这位提出来的,而且一进来就是管理。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中年男子也只能悻悻然,把新浪微博打开,想发表《投名状》的评论。

没想到,一打开微博,他就发现《投名状》已经登上了热搜榜,而且“坐井观天”的另一部小说《特工》也备受关注。

他心中一动,立刻返回卧室,将《风声》杂志也拿到了书房。

翻开《风声》,他又是一惊,这篇文章竟然也是“坐井观天”的作品,而且同样是首篇推荐。

他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读完《特工》后,更是感慨连连,对这位作者的才华和深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坐井观天’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心中暗自嘀咕,同时也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采访这位神秘的作者。

当然,他也在新让微博写下了两篇评论。

评论《特工》:“把间谍题材拍的一枪不开、滴血未见,这个想法本身很酷。

开篇写着“真实事件改编,内容纯属虚构”,两头的优势都让它占了!

我觉得无论从特工小说角度,还是南北半岛问题来看,哪怕是仅从“工作”这个小切口看,这部小说都让我眼前一亮。

从特工看小说角度,它很精彩。

从南北半岛问题看,它完全不落俗套,实际讲的是不同体制下的两个个体,因为价值观认同,而“文死谏、武死战”般地反抗体制,并最终真让他们给做成了,这非常浪漫化,超越国家对立,也超越简单的兄弟情义。

如果仅从“工作”这个切口看,普通人也非常能共情,它在说如果在工作中发现领导、乃至整个公司都在说一套做一套,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坚持自己认的一套。

小说结尾非常动人,隔着欢呼的人群,两个男人遥遥相望。

那一刻,所有标签、隔膜、历史的包袱都不存在了,他们走向彼此,他们不止是朋友,更是我们常听但从未真正明白的那种关系:同志。”

中年男人写完,便是发表上去,接着写《投名状》的评论。

“究竟,什么是政治?

在看过《投名状》之后,想要诉说的感觉,从胸中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庞青云,赵二虎与姜武阳结下投名状,从此要同生共死。

小说开始并没有说这个从死人堆里回来的庞青云,究竟心怀什么大业,只是他处处比土匪出身,字也不识的一根筋赵二虎要精明厉害得多。

姜武阳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庞青云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残酷是残酷了些,但,他们这种人,本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匪盗出身,空讲仁义道德也没什么意义。

随着情节的展开,这个庞青云,一路杀将下来,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什么都能抛弃,尊严、信义、情谊统统踩在脚下,他可以为兄弟的性命难过,却绝不会临阵手软,说“杀”的时候毫不犹豫,成大事者果然凛冽无畏,风采蔚然!

从赵二虎的一根筋原则角度看来,庞青云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是个言行不一的虚伪分子,尽管他本身并不怕死,但前后种种变化对,比以及他在朝廷上那卑躬屈膝的样儿,赵二虎若说庞青云是个伪君子大概没人会有异议。

姜武阳的原则比赵要松散些,他在所谓“大事”、“百姓”、“天下安危”等等大词大义当中,本来就稀里糊涂晕头转向。

他能够理解并把握住的就只有那一个投名状: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杀我兄弟者,必杀之。

他只要兄弟相安无事,彼此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庞青云究竟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究竟是深明大义还是吃里扒外他并不太在意。

我觉得在姜武阳与赵二虎共同跟随庞青云的过程中,姜武阳过得更为清楚明了,也没什么太多的内心挣扎。

庞青云才是真正有趣的主角。

说他虚伪吧,确实,他一边劝诫土匪出身的兄弟们,不能任意杀戮百姓,转过头来只要阻碍了他的大业,不管是谁他杀起来却眼皮都不眨。

可在战场上挣命的场合,他比谁都勇猛,他绝不贪生怕死,对兄弟甚至可说是肝胆相照!

我们也可以评价庞青云心性暴虐,冷酷无情,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视兄弟情于不顾,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奸角坏蛋。

可庞青云荣任江南巡抚之后,在金銮殿里为江南百姓向太后请愿也是事实,在苦攻苏州不下的时候,他与大家一起挨饿,半点没少为士兵的饱暖操劳。

这个庞青云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大业绝对不仅仅是扶摇直上青云那么简单。

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普通的荣华富贵想必并非他眼中之物。

他冷血甚至残暴,但这并非天性使然,他的残暴都是计算过的,总是应对某种情况的最优对策,连姜武阳都总说,“我知道大哥是对的”。

这样一位人中豪杰,如若最终得势,那身后评语应是“深切缅怀我们伟大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造成这种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我觉得正是庞青云的“大业”。

诚然,他是有野心的人物,但他的野心并非谋一己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