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引起强烈反响,柴静采访于丹,半路杀出易中天。
睿智的思想,犀利的语言。
易中天:“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
心灵的碰撞,精彩的火花。
于丹:“让经典化为一种感受。”“孔子更多的是一种理念。”
让我们看到讲坛下一个率真的于丹。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特别访谈节目——解读于丹。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百家讲坛》。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说容易也容易,因为这本书两千年来已经被讲得浩如烟海了;说难可真是挺难的,因为要讲给2006年的现代人听,还要在有上千万观众的电视上讲。这个很艰难的任务交给的还不是一位白发的夫子,而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今天,于丹解读《论语》,我们解读于丹,掌声欢迎。
于丹: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在来采访之前,有人就问我说,中国讲了这么多年的儒教了,甚至有人在网上写,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打到孔家店”的话,像于丹女士这样的现在还得裹着小脚呢。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在今天再来讲《论语》呢?
于丹:其实,我觉得认知《论语》是让我们重新回到中国的文化原点,去进行它最本初的、最朴素意义上的解读。《论语》其实在我们整个这几千年文化中,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被高高架在殿堂之上,被作为一个宗教供奉起来的那个儒学,而回到最初的原点。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原点是什么?
于丹:这种原点我觉得是作用于每个人内心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不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是用半部《论语》来修自身,作为一个内心的映照,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可以有他自己的解释。
主持人:可是有人觉得《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老道理,这些道理对现代人有用吗?
于丹:我觉得这种道理跟现代人之间,只要是真理,到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那两千多年以前太阳就是从东边出来,到了今天它也没有改从西边。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那些最朴素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还有就是人这一生要经历的历程,到了今天还是一样。像孔夫子说,人生也就三个大阶段,记住三个字,就能够避免好多跟头:他说人年少之时都是血气未定,很冲动的时候,叫做戒之在“色”,你只要这一关闯过去了,你年轻时候的一个大坎儿就过去了;到中年的时候,开始要建功立业了,开始要自己在社会上建立功勋、建立名分了,所以他说就一个字,戒之在“斗”,谁不为职称,不为房子,不为工资,不为自己一个奖状,去有心理不平衡,去争去抢啊?说你记住了,不要斗,就平和了;说到老的时候,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因为得的太多,所以才患失,老年人才老不停地因为患失而抱怨,这样的话你老没有一种爽朗的心境,所以他告诉你说,把所得放轻一点,你的心就会开阔。其实你说,古人也走这个阶段,今人还是这个阶段,只不过你的形态不同了,但道理永远是一样的。
主持人:我看到网上还有人特意把你的履历贴出来,说于丹只不过是一个传媒学院的教授,而且还是一个硕士生导师,他的意思是,你讲的能服众吗?
于丹:其实不仅是我要讲的东西不存在服众的问题,我认为圣贤和经典也不一定要服众,所谓求仁得仁,每一个人从同样一个事情里面得到的解读永远不同。我只不过是一个传播者。因为我自己是学传播的,但是在更早的时候我就是学先秦古典文学的,我觉得我把我硕士时候的先秦两汉这样古典文学在心里的东西,跟我后来博士时候学的传播的东西揉在一起,无非是用传播作为一个途径,然后让经典化为一种感受,来完成这么一种沟通。我在开始讲这个《论语》心得之前,制片人就明确地跟我讲,说你讲的所有的内容是15岁的中学生一定要听得懂。
主持人:但是要让15岁的孩子都听得明白,听得都感兴趣,要靠什么?
于丹:要靠我们把所有的经典先还原成生活。我一直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在于从外在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醒。一个15岁的孩子,他听到的一个流行歌曲的歌词,可能怦然入心,因为他觉得这是他日记里面说了半天没说明白的一句话,别人替他说出来了。如果他能够有遇合流行歌曲那样的心情,去遇合了《论语》里的一句话,觉得怦然入心,这是我懵懂中一直在期待但是没明白的,有人说出来了。那我就觉得成功了。
主持人:真会有这样的时候吗?
于丹:会有这样的时候。
主持人:比如说?
于丹:比如说,在讲完这个以后,收到了很多来信,有一些信我觉得很惊讶。我连续收到一个监狱里的孩子给我的来信,他是一个大学生,他没有跟我讲他进监狱的具体原因,但是他一个星期给我写一封信,他是在监狱里面看的《论语》。他说,我在进来这么长时间里面,我不知道我还能激动,他说我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节目,我重新又感觉到我被激动起来了。而且他说,我还是看见了希望。本来随着越来越临近我要出去了,我一方面是期待,一方面是忐忑,但是现在我知道,我出去以后我可以有寄托,我可以有希望了。然后他里面讲了很多我讲过的那些话。就这些东西,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孩子,他跟《论语》之间一直都不远,他其实一直在期待着。而且我现在收到的信里面,从十几岁的孩子,到84岁的老人,那84岁的老人让我非常感动,就是毕恭毕敬地,写的那个信就是整齐极了。其实我收到的这些信,我都认为观众的那些个尊敬就是对于古典的尊敬,是对于中国文化血脉的一份尊敬,其实我自己是担当不起的。
主持人:我们都说孔子是万世师表,但是于丹的《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有亲切,能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一个人。于丹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我们特别访问了于丹的一些学生,一起来看看他们对于丹的评价。
学生一:于老师她本身是一个特别快乐的人,她可以生产快乐、制造快乐,同时还能带给我们快乐。
学生二:于老师她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真是给我们解了很多人生之惑。
学生三:最经典的是她给我们发短信,她的短信每一条都是你看它都有很多寓意。
学生四:比如我们女孩子经常会遇到一些感情上的问题,于老师就会用她自己的一些细腻的东西去体会你,然后用她的耐心去教导你,并且用她丰富的经验去指导你。
学生五:她其实在生活中,她特别愿意挑战各种特别新鲜的事情,而且愿意去尝试一些别人不敢尝试的东西,可能没什么人爬树了,她总是就直接爬到树梢上去了。
学生一:她有一次跟我们做心理测试,当时是测了好多人,就说假如你失业了,有三种选项,第一个你去做蜘蛛人,就是吊在上面刷玻璃漆的那个“蜘蛛人”,第二个你去做捡垃圾的,第三就是做刷碗的。当时我们好多人都选刷碗,觉得这刷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多好啊。然后于老师当时不假思索地说,我要做蜘蛛人,说做刷碗多没意思啊,成天干同样的工作,蜘蛛人好玩。
学生六:她特别爱玩儿,特别会玩儿。玩的时候,我们累得都不行了,她就鼓动我们,比如照相吧,她要给我们设计一些pose(姿势),她来设计然后我们拍。
学生二:刚才说到摆pose,我觉得真是,于老师应该是在我们这群年轻人里面是最会摆pose的,她的经典笑容真是让我们无法不折服。
学生五:于老师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球迷,并且是一个德国队的球迷。
学生六:我记忆特别深的是我上本科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下课之后买了一包果冻,当时就是大家为了课间休息充饥。然后这时候就见于老师一个箭步冲下讲台,然后朝我们抢果冻吃。
主持人:有其师必有其徒啊,大妈看了刚才都乐了,说真抢果冻啊?
于丹:她也抢我东西,我那个办公室里边有好几只猴儿,都是不同的研究生送给我的,我们俩因为抢猴差点打起来,她非要抱走,我就是舍不得给她。最后妥协的方案是让我老公开车拉着她,最后去买了同样的猴。我的猴我还是留下了。
主持人:还有那个照片,她没说完,看你在一个树上趴着,真爬上去了?
于丹:嗯,那个爬树,因为我们一块出去玩儿,然后我看见树、城墙啊什么,都想鼓动他们爬。后来就爬到一半的时候,人家管理员就来了,说,你们老师呢?他们树底下那些人就不敢说老师在树上呢。
主持人:您在上面?
于丹:然后呢,我当时也不敢说。他们就在树底下,长得比较严肃的孩子里边找老师,反正找着谁就把谁给训一顿,我们那儿有比较老成持重的孩子就替我受过了。
主持人:你就趴在那个树枝上一声不吭是吧?
于丹:对。
主持人:人家孔子说了,长幼有序,为师者要有为师之尊严跟仪表。
于丹:对啊。
主持人:你这老师当得可跟他可不太一样。
于丹:其实我觉得我跟他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为师的时候顶多是在课堂上,但是为友的时候更多,就是我们一起爬树的时候。所以我是觉得,每个人之间那种关系,都会有很多面在对应。
主持人:我看刚才女孩子还说了,有感情上的问题也会跟你讲,真的啊?
于丹:那我觉得是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跟我来谈感情问题的,因为我身边的这些学生,她从十七八岁上大学,然后到二十六七岁博士毕业,就这一段时候是她们肯定要经历感情的时候,所以每个人肯定有她自己不同的心事来找你。这种时候呢,我有些学生就属于那种特别不讲理,推门就进,就是你手里不管在忙着什么,推门进来坐在沙发上就哭,你也不能跟她商量说换个时间,你刚说她就会说,我妈妈离得又远,那你不让我找你我找谁啊?然后你就让她说吧。其实我后来明白了,就是在更多的时候,你并不能给她出什么主意,你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让她从痛苦里边走得更远,她所需要的人就是安安静静地能懂得她,就是你就让她抱着哭一场,然后哭得你一身稀里哗啦的,她就很高兴地走了。
主持人:刚才听一个细节的时候,下面大家也在笑,说那女孩子说,于老师都会以她丰富的感情经验来开导我们。我们能理解,你觉得做老师真的可以把所谓的名字放下来,然后以一个人的方式再跟另一个人交流吗?
于丹:其实什么是老师呢?我有一个学生,她给我的一个小礼物,让我就明白什么是老师。一个小女孩儿,她在军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给我做了一个礼物,因为她想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她是自己一针一针地绣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绣,然后放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给了我。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看明白,看到是一个很优雅的一个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然后底下有一个鼻涕兮兮的小脏孩,然后举着胳膊,她抓着那个小孩的胳膊。我还问这个女孩,我说哎呀,她干什么呢,是给他打预防针吗?然后那个孩子就笑了,她说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后来我从那个玻璃罩子的后面抠出来一封信,叠得小小的。那信里面她跟我讲,她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想要寻找到为他缝补翅膀的人。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还记起天空。她说我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其实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种解释。
主持人:我刚才在化妆室的时候,有一个大妈走进来,那位,然后走进来之后,于丹老师正在那儿化妆,她就递过来这么一个小橘子,我给带过来了,给于丹手里头,然后转身就走。我就把这位大妈给叫住了,我说您干吗给她这么个橘子?大妈特朴实,大妈手里还攥着另外一个橘子皮呢,说我就俩啊,我吃了一个我给她一个,然后转身就走了。我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特别质朴的东西,但它就是能打动你的心,让我觉得它是什么。接下来我要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你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直接向于丹提出,请。
观众一:于老师你好,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请问您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谢谢。
于丹: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经典里面是有过多重解释的:有人解释就是说他歧视女子,认为女子由于眼界不开,没有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可能她们就是心智蒙昧,跟小人一样,有此一说。还有一说呢,说“女”和“子”都是指那种襁褓中的婴儿,就是指小孩儿难带。那么关于这个解读,经典的解读,学术上的解读,我们在这儿姑且不论,有很多解释。我自己的看法,我比较同意这么一说,就是这里的“小人”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说,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琢磨不定。这句话说全了,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也就是说对女人和对孩子,你要是对她太好了,太宠爱了,她就对你不恭敬,“不逊”就是不恭敬;但是你要是不理她了,疏远了,又落埋怨,她就开始撒娇了,开始觉得你对她不好了。其实我觉得这个话呢,说得挺对的,也挺感性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就是写出了一种女人的性情。其实一个女人如果说到什么年纪上还都有一股孩子气,这个女人就一定是幸福的。所以如果说这就叫“难养”的话,那我们顶多就说,孔夫子不太解风情了,觉得这个事有点费劲啊。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说出来的“近则不逊,远则怨”,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不是一种性别歧视。
主持人:也可能会有人在电视机前已经不答应了,说女子与小人,“小人”这个词在《论语》当中一直与“君子”对立,大家都认为它的公意就是品行不端,或者说比较卑劣的人,你现在把它解释成小孩子,这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
于丹:有此一说,我刚才已经说了,有一说是把“小人”做小人,还有一说是把女和子跟小人都算做襁褓婴儿。关于这句话,其实所有的解读中都有不同的意思,好在我们今天在这儿说的不是《论语》,而是《论语》心得,就是每一个人本着你的心去有你的所得,你自己更在乎更认同的一种看法。用孔夫子对他学生在《侍坐》篇里说的话,叫做“亦各言其志也”,互相各不妨碍,我说的这话不一定是孔夫子最后喟然叹曰,说“吾与点也”那么说到老师心里,我顶多是子路的那个“率尔而对”,最后落一个“夫子哂之”,笑一下。但是那也是各言其志了。
主持人:孔子当年它是语录体,所以可能更多的也是种经验而不是逻辑,那男人如果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许女人可以回一句,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所以很多话只是大家在一块儿,可能私生活里面聊起来的时候的俏皮话,那么千古下来在流传的时候就完全靠自己的心性去揣摩了。
于丹:对。
主持人:好,谢谢,第二位哪一位?
观众二:于老师您好,我在网上看到易中天先生对您很表示肯定,在他的博客上面也说了,就是于丹真棒。我就想知道一下,于老师跟易老师在私下里是不是好朋友?能不能在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下?谢谢。
主持人:这伙子这个问题也挖了一个坑,意思是你们是不是因为是好朋友,易老师所以出来博客中来吹捧是不是?
于丹:应该说易老师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个学者,他也是我的一个学术上的前辈,如果说好朋友,那我们得感谢是《百家讲坛》让我们能成为朋友。其实我跟易老师面对面说的话加在一起都很少,倒是我们通过一些电话,而且易老师虽然在网上那么鼓励我,但是他在底下没有说过一句夸我的话,全都是一些对我的提携和一些点拨。
主持人:今天在观众提问之后,我们实际上还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环节,我们为你邀请到了一位神秘的嘉宾。但是呢,你要来猜猜他是谁,我给你五个问题,你可以问我,但我只能回答是与否。
于丹:好。
主持人:开始,你问吧。
于丹:他是我的学生吗?
主持人:不是。
于丹:他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吗?
主持人:问得漂亮!是。
于丹:……是易老师吗?
主持人:哈哈,有请易老师。
于丹:真的呀?易老师啊,我没想到,真没想到。
易中天:没有奖品,就一只猴。
主持人:易先生请坐。易先生是为于丹而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