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灵芝
在倒春寒上吃了大亏的不止沈青越一个。
就半天的雪,江顺子家?还有另外几户提前?种菜,指望趁着开春菜价贵时赚点儿钱的人家?,都遭了大殃,菜被冻死了大半。
才长出来?没多高,白辛苦了。
更?惨的是麦子被冻死的,直接影响夏天麦子的收成。
气得好多人边抢救麦子边骂。
姜竹下去挖荠菜时候,瞧见好多人在往地里撒稻草,想给麦子和菜回暖。
今天也是个阴天,谁都不知道会不会又突然下雪。
但种庄稼就是这样,靠天吃饭。
天公作美,什么都好说。
天不作美,一场风,一场雨,一场旱,可能就会让人整年辛勤白费,饿肚子闹饥荒。
可能因为这场倒春寒闹得,到地里挖野菜的人都多了点儿。
姜竹猜,今年储备粮食肯定会比去年更?要严峻一些。
唯一能让大伙儿欣慰些的,就是孙大夫托马五给他们带回来?好多海康的特产,还捎过来?很多医书、药书。
孙毅成找来?的书,一共有十多本。
大家?凑在一起快速过了一遍,看不懂,看不懂,这本看不懂,那本也看不懂。
尽管孙大夫已经很贴心地特意?给他们排了个序,但还是看不懂。
对比之下,附赠的一些四海书院刊印的书,看上去都亲切起来?了。
“学医要学这么多书吗?”江宏亮的小伙伴们都替他害怕。
江宏亮硬着头皮先借了第一本儿准备回去钻研。
其他的,要暂时放到赵先生那儿来?保管。
这是他们村书院的共同财产,省得弄脏弄丢了。
沈青越也跑来?瞧稀罕,他也飞速把每本书都过了一遍,只觉得自己?可能跟那群小孩儿是同一款晕。
大虞这些书吧……
除了话本子,他哪个都不想看。
再对比一下,他的《长腿鸟》和在画的蒙书,是多么的亲民?可爱啊!
他又有工作动力了。
趁着马五来?了,姜竹找他说有人要来?卖灵芝的事。
他都没见过灵芝,也不知道该怎么买。
马五惊讶:“这么快就找到灵芝了?”
姜竹:“他说的是天气好了送到村里来?,我也不知道他哪天会来?……”
他把那个采药人的要求跟马五说了一遍,“他可能灵芝比较多。”
要不然也不会说不按斤,要单朵议价来?卖。
姜竹对这个要求没有任何异议,就是他不懂。
马五笑:“不要紧,我这两?天在你们村借住几天,等他来?了,我教你们认一认。”
“啊?”姜竹诧异。
马五朝同样懵了的江宏明兄弟俩道:“之前?孙大夫借住的屋子能给我借住一下吗?”
江宏明:“能能能!当然能!”
马五拍拍江宏亮的头,“你也跟着学,孙大夫说你是他半个徒弟,让我好好教教你。”
江宏亮重重点头:“嗯!我、我会好好学的!”
过了两?天,卖灵芝的采药人真?的来?了。
他还找错了地方,先去了刘家?村,又从那边打听?过来?。
姜竹和沈青越正打算去县城恩济堂找山羊胡子大夫再补点儿应急药呢,在村口遇见了。
他们拐回来?,把人领进村。
常荣背着篓子左看看,右看看,“你们村好大啊。”
姜竹:“嗯?”
常荣:“我们村就十户人。”
沈青越震惊:“就十户?”
常荣:“对!”
沈青越:“那你们都是采药为生吗?”
常荣:“不是,主要还是打猎。”
沈青越:“猎物我们也收。”
常荣:“太沉了!我背不动。”
沈青越:“买个牲口嘛。”
常荣:“买不着啊,马太难买了。”
沈青越:“……马?”
常荣:“嗯!”
沈青越默默看了看他上上下下一身?颇有原始人风格的穿着打扮,还有那让他戴着口罩也隔一米多远距离的皮草,问道:“冒昧地问一下,你有户籍吗?”
常荣:“没有,唉。”
沈青越:“……”
那你有钱也买不了马啊!
别的牲口都好说,从各个村子找找,说不定有还没去上籍的驴啊骡子的,马根本不可能,战略物资,战时征用的东西,据说官府养马的把马养死都得问责呢,没户籍还想养马。
沈青越建议他:“不然还是先买头驴子吧。”
常荣:“我不喜欢驴。”
沈青越默默腹诽——我觉得你这性格其实比较适合驴,比比谁更?倔。
等到了江宏明家?开始商议药价,沈青越都赞叹自己这慧眼识人的眼光。
哪用马五说啊,常荣自己?往外掏灵芝,掏一朵,自己给自己报一朵的价,把拿着灵芝挨个检查的马老板都给报沉默了。
报了一半,他不掏了,问:“你们还要吗?”
江宏明看马五,马五看了看姜竹,姜竹:“要。”
常荣继续往外掏。
掏完灵芝,他还有石斛,也是一捆一捆的自己?报价。
“我都称好了,一捆半斤,这捆三两?银子,这捆二?两?银子,这捆好,这捆我要三两?半银子。”
等他挨个报完价,姜竹三人你看我,我看你。
常荣:“我这都是实在价。”
是挺实在的,沈青越一点儿不懂,光看他们三个反应,就知道常荣报的应该全在他们预期范围内,马五从头到尾,一声没吭,可见按这个价买不吃亏。
姜竹:“好,我们收了。”
常荣:“你们有银子吧?我要银子,不要银票。”
姜竹:“行?。”
他们开始一项一项加,全部加到一起,三百七十五两?。
还得去镇上或者县城给他换银子。
这时候马五才问:“小兄弟,你从前?是不是收过药?”
常荣:“你怎么知道?”
马五笑,这分药和报价的模样,一看就是给别人送过,可能还吃过亏的。
灵芝价贵,单朵单朵卖也正常,但卖石斛一般采药人都是混着卖的,顶多分个两?三档,哪有他这样的,自己?分捆,还半斤一捆,分明就是从前?整斤卖被坑过,不是让他多给点儿,就是秤不准。
而宝峰县也有几家?药铺爱按半斤打捆,准是打过交道呀!
马五:“要不然你也替我收药吧?”
常荣:“啊?”
姜竹:“他就是我跟你说的药商。”
常荣:“就是你啊!”
马五:“跟我干吗?你替我收,卖给我,我还能多给你十两?。”
常荣想都没想就摇摇头:“不了不了,我们村一年多就攒了这么多,没了。”
他也受够和外面人打交道了,这个马五说话带着外地口音,他听?得都半懂不懂的。
还是这样省事,花两?天,送过来?,一年都不用再往山外跑了。
而且知道姜竹、江宏明的家?,也不怕对方骗完他跑了。
马五也没强求,作为外地人,和一些固执山民?是不太好交流,太想说服对方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反正常荣卖给姜竹,最后还是等于卖给他。
沈青越:“正好我们要去县城,是你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我们兑换了银子回来?给你,还是先给你银票,我们带你一起进城,领你去兑换银票再带你回来??”
常荣想了想,问:“现在进城还要看户籍吗?”
“嗯?”沈青越都被说懵了。
看户籍?
什么时候进城看户籍了。
姜竹也反应了一下恍然大悟,“城卫当你是难民?了吧?”
“啊?”常荣摇摇头,“我不知道啊。”
那个守城的官兵非要看他户籍,他说他没拿,就盘问他住哪儿,说不上来?还差点儿要抓他。
城墙上明晃晃的都是弓箭,他一年都没再去过县城。
沈青越差点儿笑出来?。
这位仁兄看上去……
嗯……
确实挺像个难民?的。
还是健壮的难民?,可能会闹事的那一种,难怪城卫要查他。
常荣很为难:“非要去县城换吗?你们镇上不给换吗?”
他们家?银票大多都是海康的,镇上还真?换不了。
而常荣又想去镇上买东西。
商量了下,姜竹提议他们先给常荣五十两?银子,剩下的先给银票,等他和沈青越去县城换银子回来?再拿银子和常荣换银票。
这样大家?都不吃亏。
常荣不担心他们赖账不给,也不用背着药材再满镇溜达了。
他不嫌沉,姜竹他们都怕他把药给压坏了。
付完钱,马五直接把药材打包拿走,叫姜竹顺便去码头结账。
买药三百七十五两?,马五结账给了姜竹四百两?。
从码头出来?,沈青越感叹:“还是做买卖赚钱。”
一进一出,半天不到,二?十五两?入账。
“当初我画扇子,画一把才十五文,二?十五两?够我画好几个月了。”
姜竹笑:“不是那么算的。”
这种事一年也不见得能遇见一次。
真?算起来?,还是沈青越给张叔阳设计那个收藏用的封面值钱,一个就要二?百两?。
不过他想出来?的封面确实好看,而且据说大虞从来?没有过,张叔阳自己?也很乐意?掏钱,想都不想就答应了。
姜竹觉得,这才算是正经本事呢。
沈青越:“不过灵芝没我想象中贵啊……”
常荣带的灵芝,怎么也得有两?斤左右了,加上好几斤石斛,还不到四百两?。
灵芝这么便宜吗?
姜竹也不太懂。
不过等他们看完病,抓药时候顺嘴问了一下如果买灵芝要多少钱,才觉得卖药的可真?是黑!
这还是产地呢,价格直接成倍翻啊!
沈青越啧啧有声:“我觉得咱们这中介费要少了。”
姜竹笑,他倒是没什么感觉。
药是常荣送到家?的,马五也在家?等着,他和江宏明可以说没起到任何药贩子的作用,还赚了二?十五两?,已经很多很多了。
从前?二?十五两?他差不多要大半年才能赚到呢。
而且,药就是这样。
别说灵芝。
他们平常卖的药,卖到药铺,和生病了从药铺再买,也从来?不是一个价。
不光是药,茶也是一样。
据说他们本地卖十两?一斤的茶,卖到外面能卖好几十两?,如果能从海路卖到外邦,价格还会更?贵。
春季的茶市马上就要到了,县城里不少卖茶的铺子都已经换上了新的幡子。
街上还有官府张贴的茶市有关的各种布告。
不过也因为茶市的影响,他们手上的海康银票也跟着涨了涨价。
四百两?的银票,竟然换出四百零五两?银子。
要是他们愿意?换成本地的银票,还能再多给二?两?,他们俩乐意?,奈何常荣不乐意?啊。
他们只好换了银子回家?。
姜竹有点儿想不明白:“茶市时候,很多人都用海康的银票,银票更?多了,不是该兑换的银子少吗?”
沈青越:“镇南郡的银票多了,其他地方的银票就要少了,外地客商想在他们本地换到通用好使,整个镇南郡都愿意?收的银票,就要多付银子。”
姜竹愣了愣,“你是说,他们要把银票拿去外地?”
沈青越:“嗯,离茶市开始还有小半个月,走水路都够跑趟海康县了。你再等等,等到茶市开始,肯定就换不来?这么多银子了。”
他想了想,“要是咱们本金够多,其实倒卖银票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可惜。
他们总共就这么些,还得开荒、盖房子呢。
第132章青竹书院(二更)
他们回来时,常荣也从镇上回来了。
他竟然真?去买马了,可惜镇上牲口市场没有,沈青越听得也是哭笑不得。
“不然你买骡子吧,你看我们家骡子,不跑远路,不比速度,其实和马也差不多。”
还便宜,还能负重。
除了不能繁育小骡子,简直是满分坐骑。
常荣也看了。
但镇上的骡子都没他们家酱酱精神。
常荣:“你家骡子卖吗?”
姜竹:“不卖。”
沈青越:“想什么呢?!”
他们酱酱多聪明啊,平常不用拴,会自己玩,还会到村里找别的骡子、驴玩,不用他们牵着?就能背着?家业上下山,姜竹坐上去,他知道可以跑快点儿,家业他们上去,酱酱从来都是慢慢小跑或者稳稳走的。
而且也很少?会犯倔闹脾气。
沈青越:“要不然你上别的村子打听打听?”
常荣指指江宏亮:“他哥哥说帮我问问。”
江宏亮:“我哥去问了。”
常荣:“嗯。”
沈青越:“那?你还问我家骡子!”
江宏明给他打听了三天,还真?找到了一头?挺好的骡子。
也不是在附近村子找的,是从山里一个猎人那?儿找来的。
不过价格比较贵。
常荣刚赚了钱,倒是也不怎么在乎,给钱给得很痛快,然后?又跑去镇上采买了一番,才收拾好牵着?新骡子回家了——
他把?骡子背上装得太满,已经没地方给他坐了。
常荣:“回头?我遇到采药的,叫他们来你们村卖药!”
姜竹、江宏明:“好。”
赚的二十五两姜竹和江宏明对半分,江宏明起初还不好意?思要,觉得钱是姜竹垫的,他什么也没干。
姜竹坚持给,说好了一起干,年前有人从山里过来卖药和山货,江宏明收了后?来卖掉,也给他分钱了。
何况他们去兑换银子还赚了五两呢。
江宏明收了钱,让常荣在他家住了三天也没再要钱,还尽心尽力地给常荣找到了骡子,这才觉得不算受之有愧。
沈青越知道了,调侃道:“他们家都快成旅店了,谁来了谁住。”
说到店,姜竹:“村里开了个卤味店。”
沈青越:“嗯?”
姜竹:“去尝尝吗?”
沈青越:“走!”
其实也不算店。
就是自家做了卤味,用扁担挑着?罐子赶集卖。
从前他们家就做,后?来做卤味的老头?年纪大了,就没做了。
现在他儿子手艺出师了,家里孩子也大点儿了,能顾得来了,这才重新开始做。
他们家卤肉最拿手的是野味,不过春天野味少?,顶多就是兔子野鸡之类的,买不到时候,他们就卤鸡卤鸭卤肉。
要是做这些,每天还得再卤些菜。
村里猎人多,常见的野味便宜,但鸡鸭肉成本?就要高一些,做些菜,村里人也能买得起。
姜竹和沈青越成了常客,三天两头?来买。
别人买回家配别的菜吃,一家子吃一小盘,他们俩舍得花钱,一买一大份儿,沈青越吃不了太咸,还能在这儿点菜。
他想吃什么,人家提前给他捞出来单独放着?,因?为他爱吃萝卜、豆角,人家专门给他做卤汁萝卜和豆角,连同豆腐、笋一起卖。
沈青越:“咱们村就是缺个卖主食的。”
卤菜家婆婆笑:“等家俊娶了媳妇,问问他媳妇在不在咱们村卖蒸饼。”
刚进门来送豆腐的姜家俊顿时红了脸。
几人哈哈大笑。
家俊不好意?思调侃别人,只好冲着?沈青越来:“一大早就吃卤肉啊!我小叔怎么没来?”
沈青越:“他做饭。”
今天他想吃米饭,姜竹在家做呢。
没有电饭锅,他做不成米饭,要么生了,要么煮成粥了,得姜竹来。
一大早的,他下山走走,就当锻炼了。
早上卤肉家还没挑担子出去,他想吃什么能从锅里现捞,哪个品种都有不太咸的。
今天他点了只卤鸡,素菜除了他常点的萝卜、豆角,今天他还加了个豆腐。
豆腐卤得时间?短不入味儿,也就他爱吃这种才沾上点儿味儿,里面还是白豆腐的半成品。
家俊调侃他,其实自己也差不多,也是一大早凑过来选菜选肉吃。
不过他要昨天剩的,闷了一晚,味道足足的那?种卤菜。
连素菜都带着肉味儿,村里人都爱吃。
他的先捞好,沈青越的豆腐还得等一会儿,家俊用豆腐换完菜先走了,沈青越等着?卤肉家媳妇给他捞菜,瞧见江修文骑着马进村了。
“江修文!”
江修文连忙拉缰绳,“沈先生。”
他下意?识往沈青越身后?瞥了一眼,“竹子不在?”
沈青越笑,好的,全都默认他们俩形影不离了么?“他在家,今天有空吗,和你聊聊书的事?。”
江修文下马:“好!”
沈青越转头?朝屋里:“嫂子,装好了吗?”
“好了好了。”卤肉家媳妇将沈青越的罐子递给他,沈青越付了钱,问江修文:“吃饭了吗?去我家吃点儿。”
江修文:“路上吃过了。”
沈青越:“路上能有什么,再上我家吃点儿吧。”
江修文先去跟约好的佃户说了一声,再骑马追上沈青越,他们俩到山上的时间?倒是差不多。
一只卤鸡,一盘卤菜,姜竹还炒了点儿腊肉白菜,做了一小盆儿汤。
完全是正餐标准。
江修文家条件很好,但他长?这么大都没一大早吃过白米饭,还挺新奇的。
边吃沈青越边把?印书的情?况和他说明了一番。
利弊他不用解释,只需要把?事?情?说明白,江修文就懂了。
甚至懂得比他更?多。
“读书人是不能经商的,想走科举,就更?不行了。”
沈青越:“算作?润笔费也不行么?”
江修文摇摇头?,“若我是已经名扬一方的才子,或是朝中致仕大臣,又或者科考中了一甲,那?没什么问题,但我尚未有功名,也还没任何建树,还不行。”
沈青越懂了。
走科考的考生,家里有钱随便花,那?叫家境殷厚,淡薄财利。
自己赚钱随便花,那?叫俗。
反正读书人不能和钱沾边,赚多了,说不定还会被人攻讦成商人。
平时兴许没事?,万一江修文很出息,真?遇到什么关键时候,这被人揪出来说事?,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声誉。
沈青越想了想:“要不然,我们不签文书,私下分?”
江修文摇摇头?:“没关系,我本?来就是想给村里孩子们写本?儿好学的蒙书而已,现在都不用我花钱就有人愿意?帮我们印了,这也是好事?,如果对方想要给润笔费,不如给赵先生吧,我只写了个大概,是赵先生帮我修改成稿的。”
吃过饭,他们去找赵郁川,结果赵郁川也不要,“我就帮他看了看稿子,也没花多少?工夫,我就算了。”
沈青越:“怎么全都视金钱为粪土呢?其实我也挺淡泊名利的。”
赵郁川哈哈大笑,想了想,问道:“我听说你和姜竹打算在山上建书院?”
江修文震惊:“书院?”
沈青越点头?:“是有这个想法,姜竹说的?”
赵郁川点头?:“他问过我建书院要盖几间?屋子,怎么盖才合适,还说你们还打算挨着?书院建一个孤儿院,专门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
沈青越:“对。”
江修文看他眼神都火热了,敬佩地叫沈青越直不好意?思。
他轻咳一声,“还只是个想法……”
赵郁川捋了捋胡须道,“万丈高楼也要平地起,有想法就是好的。若是非要给,就把?我的润笔费算在书院里吧!”
沈青越:“啊?”
赵郁川:“印他、印我、印你的名字,都不如直接印书院的名字,而找别的书院,不如用我们自己的书院。”
江修文愣了愣,笑道:“确实如此。”
沈青越也有点儿反应过来了。
大虞盛行书院印书。
如果以书院的名字来,别人拿到第一印象,会比某个人的名字,尤其是不够出名的人,更?有说服力。
都是书院了,肯定比不知所谓的谁更?权威吧?
书院印的书接受起来也会更?容易!
沈青越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受教了!”
赵郁川摆摆手,早些建成书院,他和小孙子也早一份归宿。
他并不指望赵舒云能考什么功名,更?不希望他在大虞为官,但他总要有个出路,有份生计。
若是将来能在书院教书,不必离开这片恬静乐土,安稳度过一生,才是他最期望能看到的。
赵郁川:“尽早给书院起个名字吧!”
沈青越问姜竹有什么想法,连仓库都还没盖好的姜竹一脸懵逼。
“书院吗?”小姜师傅语气就带着?没文化?的心虚,“书院啊?”
沈青越:“嗯,书院,放轻松,随便起,海康那?最出名的四海书院也没见名字多有水平。”
姜竹想想,也不是,人家名字挺大气的。
四海啊……
多大,多澎湃。
他们要不然叫什么山?
姜竹想啊想,想啊想,想到天黑,问沈青越:“你觉得叫青竹书院怎么样??”
沈青越:“……青竹?”
姜竹:“嗯……”
见沈青越怪怪地看他,姜竹很正经地给他解释:“书院要盖在咱们山上,还要盖在竹林那?,等盖好了,书院里也能长?竹子,他们说,读书人都喜欢竹子,因?为冬天也是绿色的,不怕风雪,还说竹子是空心的,像君子虚心,还有什么来着?……”
姜竹想了想,没想起来,“还……还能吃!好吃!笋能吃,长?大了能编东西,也能盖房子,我觉得挺好的。对,还好看。”
沈青越憋笑:“那?怎么不叫竹子书院?”
姜竹:“竹子不好听,青竹……青竹才好听,青色的,冬天也是青色的,不是枯的。”
“青竹书院……”沈青越点头?,“好,我也觉得很好。”
他们小姜师傅绞尽脑汁想了一天呢。
还有他们俩名字。
姜竹满意?了,准备晚上给沈青越做个腊肉炒笋,让他吃三片。沈青越叫住他,“姜竹,你知道竹子其实是一种草吗?”
“嗯?”姜竹诧异地回头?看他,“草?”
沈青越:“对,竹子是草,但能长?得像树一样?高,甚至比很多树还要高,是我最喜欢的草。”
“……”姜竹停在原地,愣愣地看着?沈青越。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小时候我爷爷教过我的诗,”希望他的品质能如松如竹,虽然他滑铁卢了,但是遇到了一个叫竹子,像竹子的小朋友。
谁说竹子不如木呢?
从此,他最喜欢的草就是竹子了。
沈青越温柔地看着?他:“这诗不适合我,送给你,回头?写出来,挂咱们家里。”
姜竹:“……好!”
姜竹忍着?心中莫名的悸动去通知开荒的人群,以后?石头?除了盖仓库,还要留着?盖书院了。
他还告诉大伙儿,书院有名字了,叫青竹书院。
大伙儿对“青竹书院”这名字都没有意?见。
甚至还有人问:“是沈先生想的吗?”
“读书人就是会想名字,听上去还……怎么说来着?,挺别致,不是,挺雅致的。”
“嗯,好听,好听,”身为亲大嫂,吕香梅也觉得好听,“听起来就清清爽爽的,青色的竹子最好看!”
“哎,对,何况还是要建在竹子家山上,就是该带上他名字。”姜四山也觉得这名字好。
姜竹:“……”
错过解释的机会,他不好意?思说这名字是他想的了。
“总之,就是,盖完仓库,咱们就开始盖书院了。”姜竹挠挠头?,看看目前还是堆石头?,还没建好一面墙的仓库,有点儿忧愁。
只靠大家开荒捡石头?堆过来,堆多了再过来盖一盖,确实是不太行啊。
但无论是仓库,还是书院,都挺大,人手不足,想快也快不起来。
还没入账前,先攒石头?吧。
沈青越倒是挺乐观的。
他自己找木板写了个“青竹书院”挂竹林那?间?小竹屋上了。
又不急。
他们学生还没多到装不下了,先生也不是不够用了,启蒙嘛,从识字开始,急什么?
等他和张叔阳、池远舟掰扯完再说。
第133章麻了
池远舟都?麻了。
怎么一个蒙书张叔阳还要和他抢呢?
做朋友不是这样的啊。
是能掺一脚,但不能事?事?都?要掺一脚吧?
但很快,沈青越就让张叔阳不自在了。
这回他要用“青竹书院”来署名,而且张叔阳想合作,就必须搞定四海书院帮他们推荐写序跋才行。
张叔阳也麻了:“青竹书院?你们宝峰什么时候有个青竹书院?”
就这名字吧……他努力不往歪处想,“不会是你和小姜才……咳,那什么,书院不是别的,要不然?我出钱,帮你们开个别的什么铺子?”
沈青越:“说什么呢?张兄你可真贵人多忘事?啊,你不是还给我们书院赠过书么?”
张叔阳:“……?”
那个村学堂吗?
“就一个先生……的书院?”
一个先生也敢叫书院?
沈青越:“不,两?个,我也是。”
张叔阳:“……”
他嘴角抽搐了一下,“你竟然?不是院长吗?”
沈青越:“姜竹才是!”
池远舟实在没忍住:“……噗。”
张叔阳喝口?茶,咽下去?一肚子的不吐不快,“你们连个正经的院子都?没啊……”
他可怎么跟四海书院的先生们说?
一个小县城的小山村,有个不知所谓的村学堂,还就只有蒙学,就一个先生,也敢叫书院的书院,想请他们写个序跋?
沈青越:“有,你下回去?我家路过竹林时候往里走一走,有个竹屋,已经挂上牌子了,院子暂时还没,将来也是要建的。到时候需要大工小工泥瓦匠,还得劳烦池兄帮忙介绍。”
池远舟:“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给你找宝峰最好的泥瓦匠!”
沈青越:“你看,地方我们有,泥瓦匠也能找,这不是就等卖了书赚到钱开始修建了吗?实话?告诉二位,这本蒙书我也不赚钱,分到的所有钱都?要用来建书院的,所以?我不会退让的。”
张叔阳叹气。
池远舟看戏。
行吧,他现在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张叔阳:“我尽量吧。”
沈青越:“是务必,如果没有四海书院的序跋,那三五年内,我们的书大概也就能卖出镇南郡,这么点儿小生意,张兄其?实完全?没必要参与。”
张叔阳:“……”
沈青越:“当?然?,书院是一定要建的,缺的钱,我会从别处想办法,比如我最近正好有点儿新灵感,想画套新故事?,池兄你有兴趣吗?”
突然?被叫到的池远舟:“嗯?我?有!有啊!”
他愿意帮沈青越印什么蒙书就是为了后面?其?他的画和故事?啊!
怎么能提前说出来呢?
张叔阳:“…………”
他把四海书院的熟人在脑海里过了一圈儿,没忍住,问?道:“新灵感是什么故事??”
沈青越:“探案的故事?。”
池远舟、张叔阳:“探案?”
沈青越:“对,探案。”
起码池远舟家书铺里没有专门的侦探故事?。
他决定框架借鉴三侠五义、狄公案之类的,主角是捕快、游侠、侦探,内容就自己编了。
看过那么多悬疑、刑侦小说影视剧,编应该也编得出来。
而且连环画故事?进?度比较慢,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边画边推想具体的故事?和案件。
他们俩好奇,沈青越当?场给他们现编。
开局,就先死?个人吧。
某间客栈,一个来采购的茶商,意外死?在房间,被冤枉的游侠,前来审讯破案的捕快,抽丝剥茧从细微证据发现作案真相的侦探。
除了替茶商身边歌女伸张正义的游侠。
他还故意搞了几个迷惑项。
和茶商产生口?角的竞争对手。
因为失误被他打骂责罚的小厮。
似乎另有故事?的歌女。
混在客栈,盯上他当?肥羊的小偷。
……
把身为茶商的张叔阳听得麻麻的。
他喝了口?茶水,突然?觉得自己住那客栈都?不安全?了。
池远舟还沉浸在沈青越现编的故事?里,“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沈青越:“中毒吧。”
池远舟:“可是别人都?和他吃的同样的饭菜呀!”
他滔滔不绝,想要答案。
而沈青越自己也还没想好,到底是用常见的药物相克,过敏死?亡,还是幻想一点儿,什么见血封喉的毒针,扎了下隐蔽的头皮之类的。
池远舟越怀疑,张叔阳越头皮发麻,“那什么,不能换个人吗?皮货商,杂货商,非要是茶商吗?”
沈青越和池远舟静了静,开始爆笑。
不过中途才从山下回来的姜竹也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儿吓人了。
镇南郡各县茶市陆续开始,想提前做准备的茶商这时候已经到了,县城和码头的客栈、旅店住客越来越多,偏偏初春季节也没什么好吃的。
无非就是应季的野菜、春笋,年前储备的山货之类的。
姜望南瞅准了机会,这些天从村里收菜,往码头和县城、镇上的餐馆、客栈送菜送野味。
野菜好说,从初春到初夏,从山脚到山上,一直能找到。
春笋和山货就主要来自姜竹家了。
姜竹和江宏明都?还有些年前没卖完的菌子、干菜之类的,姜望南想跟他们买了再去?倒卖。
春笋就更简单了,姜四山领着姜望南爹娘直接到姜竹家还没盖好的仓库那去?收。
反正从山上挖了下山也得经过,当?场称完,当?场算钱,四分之一给挖笋的村民,四分之三记账给姜竹。
姜望南找姜竹下山就是为了说这个,不用自己去?算账姜竹也省得轻松,和姜望南商量了一旬结一次钱就行。
往年这时候大伙儿都?是挑着担子到镇上卖的,今年有姜望南家收,他们就不用出村了,攒够了过去?送一趟,虽然?不如自己去?卖赚得多,但不用出人去?卖菜,留在家里挖得也多,核算下来赚钱是差不多的,甚至比往年还能多赚一点儿。
姜家村越来越尝到靠量赚钱的甜头了。
可惜一年就两?次茶市,秋季茶市也远不如春季茶市火热。
沈青越又把故事?给姜竹简略讲了一遍,姜竹听完,想了想道:“嗯……我觉得,家业石生他们可能更想看长腿鸟那样的故事?,这个故事?……适合写成话?本子?”
沈青越愣了愣,“话?本子?”
姜竹:“嗯,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到底是谁杀了茶商呀?”
也正猜凶手的张叔阳:“皮货商!皮货商!”
几人都?笑。
最后,沈青越综合了几人的意见,把故事?改编成更容易让小朋友共情的玩具商。
也从死?亡变成了被偷,丢了他所有的钱和玩具。
“更可怜的是,没了钱,他就没办法付房费住店了,外面?飘着雪,寒冬腊月,他要卖了这些玩具才能赚钱买过年的食物,丢了钱,他家没吃的了,也没办法给女儿买新衣服了,全?家都?要饿肚子挨冻了……”
“嘶,”池远舟搓搓胳膊,感觉好像刮过一场寒风,“要不然?还是让那个茶商死?吧,这也太可怜了。”
张叔阳面?无表情地看他,“肯定能找回来!”
钱丢了找回来,还能皆大欢喜。
茶商死?了,就算找到凶手,也活不过来啊!
“就这个!我儿子女儿肯定爱看,就画这个!”张叔阳敲敲桌子,“池兄要是不愿意印,我可以?……”
池远舟:“我也可以?!谁说我不印了?张兄还是先解决四海书院的序跋吧,能搞定那个,才能说这个。”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怼起来。
怼得沈青越都?怀疑他们俩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仇,跑他这儿借题发挥了。
不过茶市在即,他们俩一个卖茶的,一个买茶的,都?是忙里偷闲。
能凑出半天时间跑他这儿商量《长腿鸟》第二本的事?就已经相当?不易了。
今天他们俩是来对进?度的。
海康那边刻印的速度要比宝峰这边快,张叔阳不愿意印好了等池远舟,还真把先前他在宝峰县和居安县招募的石刻工匠介绍给他了,不过能不能说动居安的工匠到宝峰来,得池远舟自己想办法。
另外,第二本张叔阳还想他印精装版,池远舟印平价版,但上册的情况就在眼前摆着,池远舟印大几千册才能赶上他一千册的利润,池远舟也趁着对进?度要和他掰扯。
扯来扯去?。
还是张叔阳来印精装版,但卖给池远舟的价钱得降低。
沈青越:“你们俩是商量好了还坑我吧?扯来扯去?是我吃亏呗。”
卖给池远舟便宜,那分给他的利润就少?了呀。
池远舟:“我只在自家书铺卖卖,总共也没多少?本。”
沈青越:“行吧。”
反正周边这几个县二两?八钱一本的书,总共也卖不了多少?。
分到他手上的钱,兴许都?不够买池远舟送他茶。
第二本他页数画超了,加封面?一共七十三页。
如果去?掉最后一页的“见天地”,能省下一张纸。
池远舟也试了试印到封页上,但效果不太好,还是留下了。
不过有第一本的利润参考,沈青越还想保持和第一册一样的价格,“等你们印全?册本时候再换纸加钱吧。”
据他所知,池远舟岳父从难民里挖了两?个衢国来的纸坊工匠,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抄出来的竹纸更薄,更细腻,造价还更低些了。
卖到现在,他们第一册利润很高,第二册还是让一让利吧。
买书的主要是小朋友呢,普通人家小朋友攒一年都?不见得能攒够三百五十文钱。
“对了,你家纸坊要用竹子吗?”沈青越问?起来。
去?年他们忙来忙去?的,都?没往纸坊卖竹子,也没怎么卖树。
今年开荒会清理一片竹林,肯定要砍竹子。
老竹子可以?留下来做建材,嫩竹子可以?用来造纸。
笋是挖不完的,林子里很密,可以?间苗式砍一砍。
第134章谈价(二更)
纸坊是需要竹子的。
不过?宝峰县的纸坊都集中在南边,从姜家村送过?去,差不多要走一天,路途很远。
纸坊更愿意在周边近处买,如果当初不是姜竹实在没什么赚钱的营生,也不会往那?么远卖竹子。
得租车,新砍的竹子又沉,一车装不了多少,路费太贵了。
姜竹如果想卖竹子,也得想办法自?己往纸坊运。
不过?纸坊除了要竹子,还要麻和构树、桑树之类的皮。
只用从每年的新枝上剥下来树皮即可。
路途远,还是卖麻到纸坊更划算一些。
沈青越想了想,作罢。
既然如此?,还不如留着竹子做竹编。
今年他们可以早点儿?开始准备扇子。
也可以编些有?花样?的篮子、筐子之类的。
姜竹编不完,可以找别人一起编。
竹子卖给谁不是卖,卖给本村人做竹编,还能带动大伙儿?一起赚钱。
趁着张叔阳和池远舟还没下山,沈青越把姜竹给他做的竹帘拿出来挂上了,“这样?的竹帘,你们觉得卖多少钱合适?”
两人齐齐诧异:
“你们还要做这个?”
“小姜还有?时?间做这个?”
沈青越:“我们没空,村里有?人有?空啊,做一个需要挺久的,也做不了多少。”
姜竹冬天时?候做这个做了差不多半个月呢。
如果分工兴许能快一点儿?,经过?先前走马灯,他发现大家还是挺会分工节约时?间的。
姜正?家,就?是刀工更好的姜正?和家俊来削竹子做零件,家蕙和石生帮他们糊灯笼,家业负责拼成灯笼。
开始慢,后?来还挺快的。
他们的竹帘可以让会破篾的只破篾,再专门找一两个人过?剑门刀刮篾,让会编席子的来专门编。
为了节省成本,可以用绳子来构图,做出来几个样?品后?,分工比着编,每个人只需要记一部分篾条对应绳子的位置,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
先前刘三给他染料时?候,他曾经想过?用染料染竹篾。
不过?现在想想,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可以染绳子。
用彩色的绳子来编出彩色的图案。
反正?长腿鸟颜色简单,主要就?是黑灰白红,也好染。
在村里召集人手应该是可行的,就?是不知道利润有?多高。
如果卖不上价,兴师动众的就?不值当了。
沈青越:“你们觉得值多少钱?”
池远舟还真不懂这个。
张叔阳也不太清楚这该怎么定价。
不过?如果是他们自?己买,“五两左右可以买。”
看来这事还得找刘三问。
沈青越粗糙估算一下,如果按一人完成一个竹帘需要十五天,每天工钱八十文,那?成本就?是一两半。
另外他们得租个场地。
帘子不比扇子,铺开需要挺大地方,分工后?说不定一间大屋子都装不下。
而且现在天气还凉,也不能让大家在院子里干,至少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屋子才行。
做好了,还得有?个仓库存放。
山上家里的前院倒是挺合适的,但是他们俩自?己在山上自?在习惯了,尤其?是想和姜竹腻歪的时?候……
除非迫不得已?,还是在山下租个院子吧。
房租得算上。
再加上竹子和线的成本,可能要新买的工具,还有?一些可能现在还没想到的成本,一张得卖二两以上,他们才能比较宽裕地盈利。
沈青越想得美滋滋,花了十天时?间,和姜竹一起动手做了个样?品出来,卷上去找刘三问价。
到了他的布铺,刘三竟然不在。
他们把车放到布铺外,顺便在县城逛了逛。
距离茶市没几天了,街上外地人都多起来了。
还有?趁着人多耍把式演杂技的,占了个街角,敲着锣鼓就?开始演了。
喷火的,耍刀剑的,顶罐子顶碗的,练软骨功夫的,还有?逗八哥、小猴的。
看热闹的人群围了一圈儿?又一圈儿?,瞧见有?小动物,他们俩没往前面凑,隔着些人看了一会儿?。
茶市来的商人多,讨赏钱时?遇到心情好的商人,说不定就?能收到银子。
他们俩正?看呢,刘三回来了,隔着远远地喊他们:“沈兄弟,姜兄弟,沈青越!”
他们回头,刘三哈哈大笑,“你们俩怎么跑城里看杂耍来了?”
沈青越:“看什么杂耍,找你呢。”
刘三:“找我?走走走,到店里说,街上太吵。”
他们转身前,看到刚刚表演了软骨功的小姑娘端着锣走到他们正?前方了,姜竹掏出几枚铜钱喊前面的人帮忙放进去。
沈青越笑了笑。
刘三瞧见了,叹气:“这些都得打小下苦功夫练,再大点儿?筋骨就?没这么软了,练不成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说着,他也往里递了把铜钱。
是啊。
有?钱人家谁会让孩子吃这个苦,还居无定所,一年到头到处卖艺表演。
回到店里,刘三又喜气洋洋了,“坐坐坐,你们今天是想买点儿什么?”
沈青越也乐:“你这是捡着钱了?”
刘三嘿嘿笑着,“买到了几张茶引子。”
他朝姜竹道:“小姜兄弟,你那?小堂哥,真不错。”
“嗯?”沈青越诧异:“怎么了?”
“嗐,前几天他们有?个同僚说好了要卖我的茶引子,一扭头,又许给别人了,这事也怨不到姜树头上,他就?牵了个线,今天这不,他又闷不吭声?地从别人那?儿?给我弄到几张。”刘三笑眼眯眯地从袖袋里掏出几张纸给他们看。
沈青越这才看到传说中的茶引子。
其?实就?是一张纸,不过?印章纹样?做得很复杂,纸质量也很好,这大半年纸研究多了,沈青越一拿都能判断个大概,他刚要搓搓研究是什么档次的纸,刘三连忙阻止:“手下留情!这可不能乱来,折印了,弄脏了,卷角了,这可就?作废了!”
沈青越:“作废?”
刘三:“可不是嘛!”
为了好验证,那?是一点儿?污迹折痕都不能有?,他拿回来都是虚卷着,路上还得躲着点儿?人,生怕别人给他挤了。
沈青越服了,好家伙,支票吗?
他把茶引子放桌上看了看,发现了其?中的高明之处。
除了复杂的阴文、阳文框,连印的字都是特殊字体的,故意在某个字的笔画上缩短或者拖长,上面所有?东西都是印的,用的墨也非常黑,一般买不到这么黑的墨。
用的纸应该是皮纸,纸中还留了些丝絮纹理,像是故意洒的,似乎还有?些特殊光泽,不知是用了云母还是什么东西。
大概都是为了防伪。
这种?应当是专门的官营纸坊做的,可见茶引子有?多受重视。
不过?沈青越也很意外,姜树竟然能混这么如鱼得水。
可见选到适合的路,大家都是人才。
刘三忙着参加茶市的事儿?,沈青越也没和他闲聊,直接说明了来意,给他看竹帘。
刘三想了一会儿?,“我收的话,二两银子,不过?边缘还要再打?磨打?磨。”
沈青越:“然后?你回去卖五两?”
刘三:“五两?”
沈青越:“张兄和池兄可都说,五两他们愿意买。”
刘三笑,“那?是他们不管采买!要想卖五两,现在这样?还不行,帘子更细一点儿?,更精致一点儿?……”
沈青越:“挂绳下面编个流苏吧,就?是……这样?……”
沈青越借用他纸笔画了画,“上面再编个结,我试试能不能弄成鹤形,不行再换些吉利漂亮的款式。”
刘三想了想,“可以。”
沈青越:“三两。”
刘三:“三两不行!”
沈青越放下笔:“应城可是大地方呢。”
刘三:“大地方也不行!”
沈青越:“你知道编这么一张帘子需要多久吗?难道这还没一本儿?书贵吗?”
刘三:“那?怎么一样?!便宜的书一本才三百五十文……”
沈青越:“三两,做一个帘子,姜竹这样?的熟手还得十五天呢,一天一百文,只工钱就?得将近二两银子了……”
刘三:“等等,你等等,怎么就?一天一百文了?”
宝峰哪有?这工钱?!
上码头卖力气扛大包,一天也赚不了一百文啊!
别以为他不知道,在他们家山上开荒,沈青越一天才给人家五十文,还得扣二十文算在田租里呢。
沈青越:“怎么不能一百文了,哪个手艺人工钱不得贵点儿??你们老家染布的师傅一天多少钱?”
刘三:“学徒小师傅不要钱!”
沈青越:“学徒能做这个吗?你去做一个,做成一个我给你三两银子。”
两人来回地讨价还价,一个死咬着三两,一个最多给二两二,姜竹都蓄第三杯茶了,看看天色,快该回家了,提议道:“要不然你们折中一下?”
最后?,各退一步,定价二两六。
沈青越:“你等着瞧,明年我肯定要涨价!”
刘三笑呵呵送他们出门,还送了他们一些布头。
他知道沈青越要缝口罩,给沈青越弄了两包:“专门给你留的,这些是丝的,这些你拿回去给你小徒弟练手玩儿?。”
沈青越一瞧,“怎么还有?这样?的碎布?”
一看就?是裁衣服剪下来的。
刘三:“才开了间成衣铺子,裁缝也是从应城带来的,以后?你们做衣服,就?上西街刘记找我,我若是不在,报我名字也行。”
沈青越:“行呀,要不然你带我们去认认门,那?边的布头也给我装上。”
除了他做口罩,给石生学针线玩儿?,还能挑挑拣拣做鞋呢。
做不了鞋面,也能做鞋底啊,这不比纸边糊的鞋底软么。
刘三哈哈大笑,还真领着他们去了。
新铺子才开张,做衣服很优惠,来做春衣的人还不少,他们扫荡到一袋子的碎布和布条。
沈青越:“没白来,赚了!”
他原本预期是二两半来着,谈到二两六钱,还赚一袋子碎布。
姜竹转头看看他,忍了好一会儿?,也笑了起来:“刚才我都不敢看你们谈价。”
沈青越:“嗯?”
姜竹:“生怕不小心,让他看出来。”所以一直低头喝茶。
沈青越,“哈哈哈!走,咱们去买只烧鹅庆祝一下!”
第135章招工
沈青越想吃年糕,他们俩又去?买了些糯米,见?糯米质量不错,干脆多?买了几斤,趁着天气还凉快,东西不容易坏,他们俩可以试试包粽子吃,包不成就做竹筒粽子。
到村时,正好是傍晚时间,各家都开始归家做晚饭。
他们一进村,就听见?两户在对骂吵架,沈青越稀奇,“这是怎么?了?”
自?从?村里?开始办扫盲班,尤其是赵先生来了之后,村里?已经很少听见?有人这么?骂脏话对吵了。
听起来好像是谁家偷了谁家的鸡?
“哎呀,竹子,沈先生,你们回来啦?”凑在人堆里?吃瓜的梁玉兰先瞧见?他们,吕香梅听见?也过?来了。
沈青越吃瓜之心不死:“这是怎么?了?”
梁玉兰:“还不是野菜闹的!”
她噼里?啪啦开始跟他们说,走到家门口?,经过?也说完了。
事情?其实非常简单。
最近野菜值钱,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每天从?茶园摘茶回来,也舍不得傍晚做饭前这点儿时间,都得去?山边地头摘一篮子野菜回来。
左边那家,摘了野菜想一会儿就去?姜望南家卖,就没往厨房拿,随手把菜篮子放在自?己家院子里?了。
恰巧右边那家鸡没关好,不知怎么?几只鸡就跑左边家院子里?,还把人家刚摘的野菜给啄了。
啄了菜也不值当什?么?,顶多?心里?有点儿不舒服,无论是赔菜,还是骂几句出气也就了了,坏就坏在他们家狗没拴着,把一只鸡给咬死了。
两家女主?人听见?动静都从?厨房出来了,正好看见?狗在吃鸡。
一篮子野菜不值钱,但?一只母鸡就值钱啦!
右边家的一瞧鸡被咬死了,急了,骂是左边家故意放狗咬的。
左边家的一听也怒了,大骂自?己家狗在自?己家院子抓贼,谁让他们不看好鸡。
你一句我一句,怼着怼着就骂起来了,骂出了火气,把从?前的摩擦积怨也骂出来了,里?正来了都没劝住。
沈青越好奇:“会赔吗?”
梁玉兰:“赔个头!谁让她不看好鸡的,狗又没跑他们家掐鸡,哎哟,你们这大袋子装的什?么?呀,怎么?软乎乎的?”
说得激动,她朝车上拍了下,正好拍到了那袋子碎布。
沈青越:“布头,正好都在,一会儿分一分。”
梁玉兰:“布头?!”
她马上顾不上别人家的鸡鸭狗了,兴冲冲跟着车进了姜正家,解开袋子一看,大多?都是好布料,马上喊吕香梅:“大嫂,拿个床单垫垫!”
吕香梅喊家蕙,家蕙从?屋里?出来,一瞧是怎么?回事,脚下没停,一个转弯就跑回去?拿单子了。
姜竹把车上其他东西放下来,等家蕙把床单拿来,他们直接铺到车上,再把那袋子碎布都倒出来。
除了从?裁缝铺装的,还有刘三给沈青越挑的那些。
布口?罩洗干净能多?次用,也不容易洗坏,沈青越也用不了多?少,干脆把素色的布拣出来,其他的也放进去?给他们挑。
刘三专门给他留的都是大块儿,有不少是丝的,直接拼接一下缝个边就能当手绢儿,家蕙开心坏了,还把姜竹奶奶也喊出来挑。
“我都多?大岁数了。”老太太乐呵呵凑过?来,嘴上谦虚,但?手没闲着,像掉进油缸的小耗子似的,在里?面扒拉倒腾。
“大块儿的还不少呢,我看给家安拼个衣服都够了。”梁玉兰在里?面翻大块儿的,遇到心仪的,就往一块儿比划,看看放在一起颜色合不合适。
反正本来也是给她们要?的,沈青越和姜竹由着她们高兴,坐到一边儿去?问姜正和姜大山村里?有没有宽敞能租的院子。
姜正:“你们俩想下山住?”
沈青越:“不,我们想找个地方做竹帘,姜竹……”
姜竹应一声,过?去?把竹帘拿来给姜正看,沈青越:“买家我都找好了,价也谈好了,就看能找到几个人干了。”
他把想如何分工和姜正说了说,姜正其实也会一点儿竹编,草帘子、草毡子也没少编,沈青越一说他就明白了,他们摊开了帘子比划得分几项工,每个步骤占多?大地方。
边说还边拿着竹帘在院子里?比。
比完一圈儿,姜正:“还真得找个大院子。”
姜竹:“也得有屋子,天气冷,只在院子不行。”
姜正点头。
劈竹子破篾能在院子里?干,砍来的竹子也能先扔到院子里?。
开始编,这天气还是得进屋,屋里?也干净些。
他们想来想去?,“那村里?合适就两个地方,一个是江大爷家宅子,一个就是最大那个荒屋,再不然,就是山上。”
不过问题也是现成的。
姜大爷家,那是住宅,虽然现在他们主?要?在县城住,也借了最大的屋子给村里?孩子们读书,但?到底是住宅,借给小孩儿们,可以给空宅子增加人气,他们也不会破坏院子里?那些果树花草,但?用来当作坊不一样,来回的搬运东西,放东西,肯定难免会磕碰了东西,人家家里?面还有挺多?家具呢,也不见?得愿意把好好的屋子腾空了给他们当作坊“车间”。等他们哪天回来住了,还挺影响生活的。
另外一间,问题就简单了,一言以蔽之:破。
那是村里荒了好些年的房子了。
从?前是一个外姓的逃难过来的人家盖的,后来他们举家搬家走了,房子就闲了下来。
再之后,谁家要?盖房子没地方住,就暂时到那儿住一阵子。
再再之后,房子越来越破,就没人去?住了。
那房子漏风漏雨的,也就是石头墙结实,这么?多?年都没塌,不过?想要?用,墙也得好好修修。
先前赵先生挑房子时候,也被领着看过?这儿,后来给孩子们找地方念书,也考虑过?这儿,最后都放弃了,就是因为不论干什?么?用这儿都得下功夫修。
趁着天还没黑,大嫂她们一时半会儿也没空去?做晚饭,姜正、姜竹领着沈青越去?看那破房子。
那房子连个门都没有,一进去?,除了院子里?的柿子树长?得又高又茂盛,就哪儿都破破烂烂了。
他们到屋里?转了一圈儿,姜正仔细看了看,“这要?是真想用,房梁,屋顶,都得修。”
木头都朽了,人在里?面进进出出地干活儿不安全。
瓦也都坏了,估计整个房顶都得换一遍。
这租就不合适了。
把这些都修修,肯定比租金还得贵。
姜正:“我看你们还是把山上前院收拾收拾,就在山上干吧!”
砍竹子干嘛的,姜竹家就有现成的工具,什?么?都方便。
沈青越不这么?想。
他还是不太想把生活和工作搅和到一起。
虽然他自?己是没特意区分的,但?他的状态是生活大于工作,要?是正经弄个作坊像他那样肯定不行。
“要?是买下来,这房子值多?少钱?”
沈青越冷不丁的一声,把姜正吓了一跳,“买下来?”
沈青越:“嗯。”
姜正想了想,“得二三十两吧……”
一亩多?地呢,光地就得十好几两了。
沈青越:“要?是修好,得花多?少钱?”
姜正:“嗯……主?要?是梁木和砖瓦贵……”
姜竹:“木头能上山砍。”
姜正:“那少说也得一二十两的。”
这房子大,修下来不算木头也不少钱呢。
那就是加起来得有个五十两……
沈青越还没想好要?不要?买呢,就听姜正道:“不过?你们要?是急着做竹帘,那房子一时半会儿也供不上用。”
沈青越诧异:“怎么?说?”
姜正笑:“没人修啊!”
春天田里?虽然没夏收秋收忙,但?也不轻松。
而且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忙着开荒呢,谁有空修房子?
从?外村找人倒是也行,但?价钱肯定不如从?本村找便宜。
更重要?的是,“就算找来了泥瓦匠,想修好也得大半月吧,再算上找木头,做木工,买砖瓦,快也得修上一个多?月。”
姜竹点头,“木工慢。”
而且新木头也不能马上用,得放干。
得,那省钱了。
上山吧。
开局怒省一笔房租费。
就是招人,沈青越有点儿担心别人不愿意天天上下山。
晚上他们俩在山下蹭的饭,两家的女人们挑布头挑得上头,做饭时候已经晚了。
来不及做什?么?细致的,就煮了一大锅疙瘩汤。
好在沈青越也熟了,算不上什?么?客人。
自?家人凑一起吃,也不讲究那么?些,一人一碗,再摆上杂粮面馒头,一人一筷子咸菜,晚饭就算做好了。
姜竹要?把他们买的烧鹅拿出来,吕香梅也没让。
梁玉兰:“那些布我们就拿了啊。”
沈青越:“拿吧,本来就是给你们要?的。”
不然他和姜竹弄那么?多?布头回来干什?么?。
“能做点儿什?么?做什?么?,做不了就做鞋。”
梁玉兰马上就不同意了:“那么?好的布哪儿能做鞋!”
吕香梅也道:“有破衣服做鞋呢。”
四伯母也道:“对,你俩别管。”
沈青越直乐,“行,你们说了算。”
梁玉兰:“不然我给缝个桌布吧?”
沈青越:“桌布?”
梁玉兰:“我瞧你那桌子上不是铺个桌布吗?”
她上山不多?,瞧见?沈青越把那么?好的布铺桌子山了,简直是暴殄天物。
沈青越反应了一会儿才想明白了,说的是他专门做的茶席!
他好奇:“碎布能做吗?”
梁玉兰:“拼一拼不就成了,费点儿针线的事儿。”
沈青越也没再问,梁玉兰针线活是挺好的,而且手也巧。
想着,他正好问:“四嫂,大嫂,你们知道村里?哪家嫂子、婶子手巧会编帘子、席子吗?”
梁玉兰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瞬间就动了心思,“怎么?,你们想找女人来干啊?”
沈青越:“砍竹子、破篾之类的,找男的,编竹帘,只是编,活儿不算重,但?比较繁琐,我觉得可能女人会更擅长?点儿?”
毕竟做女工也常常要?编要?绣的,她们从?小就在和针线图案打交道,而且女性普遍更细腻些,擅长?做细致工作。
别人还没反应过?来,梁玉兰高声道:“可不就是这个道理么?!小沈啊,做这个怎么?算钱?”
沈青越:“按天或者计件,先按天吧……”
想计件也得看看大家普遍的工作效率再来定计件的单价。
或者弄个保底工资另加奖金?
他想了想:“一天……六十文吧,超过?了……”
超过?了预定的工作内容,多?做的另外加钱,分个档,每高一档加五文、十文、二十文。
他还没说完,就被梁玉兰惊讶的声音打断了:“这么?多??!”
沈青越:“嗯?”
他一想,哎呀,忘了,村里?开荒一天才五十文呢。
正想要?不然回去?再算算工价的事,只听梁玉兰声音突然温和起来了,“小沈啊,你可能不知道,嫂子我手艺也好着呢,我们家席子都是我编的,冬天那个灯笼,主?要?也是我弄的,不信你问问你四哥和竹子,他们都知道。那个帘子也不难,你看嫂子怎么?样?要?不然嫂子去?山上给你们干活儿?”
第136章标准(二更)
家?蕙也道:“小?叔,我也可以去么?”
吕香梅:“要是行,那我去呀。”
姜竹几?个?堂哥也跟着起哄,弄得沈青越哭笑不得。
晚上回家?沈青越和姜竹仔细盘算了下。
决定还是就按六十文一天的工钱给,多的钱做奖金,年?节给大家?发发福利也行,省得一下定太高,不能来干活儿?的人家?有怨气。
“开荒那边,也提到六十文一天吧?”
“嗯。”现在他们?手头有钱了,可以给大家?发,沈青越说?编竹帘工钱每月一结,姜竹:“开荒那边也每月一结吧?”
“行。”
“按四十文给,还是六十文?”
沈青越算了算,如果按照平均一天有五十人在开荒,六十文就是……
一百一十多两。
沈青越眼前一黑。
顿时觉得他那堆银票轻飘飘了。
“还是先按四十文给吧,等赚到了钱再补。”
“嗯,行。”沈青越喝了口茶压压惊,又有给张叔阳画封面的动力?了。
不过想想山下那么大片的梯田都是他们?家?的,他又平衡了。
前些天他们?又搞了一次抽签,只有十几?亩,不过位置靠近溪水,可以蓄水种稻子,赶在春耕前租出去了。
这回姜家?俊没能抽到,江顺子家?一下抽中两亩,高兴坏了。
想到秋天就能吃自家?梯田长出来的大米,沈青越也挺高兴的。
“先按四十文,明年?争取给大家?发六十文。”
姜竹笑,“嗯。竹帘也会像扇子一样,有人模仿吗?”
沈青越:“短时间?不用担心。”
他们?的纹理是他先画出来,再比着画来编的,没有实物比照着,不是那么好?模仿的。
做好?后,他们?直接卖给刘三,不会在宝峰县流通,别人想学他们?的图案不会像扇子那么容易,编别的图案,则没有他们?借《长腿鸟》的东风这么好?卖。
而且竹帘做起来麻烦,只是师徒那种小?作坊,一个?月也做不成几?个?,其实根本谈不上竞争。
万一有人模仿他们?分工细化,把价钱压低了,那也不怕。
竹帘的成本造价摆在那儿?呢。
和扇子一样,也不是没人编花纹,他能比别人价钱高,优势在图案,而别人能比他们?有优势的,无非是把工钱压得更低。
六十文在宝峰县已经算是高价了,但是再低,干一天手工,起码也得给四十文,他们?图案的优势,不怕这二十文的差价竞争。
大不了哪个?图开始泛滥了他就画个?新的,反正笔在他手里,他们?家?编什么图案他说?了算。
模仿是一定会被模仿的,不过这些都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眼下他们?只需要趁着市场没有,物以稀为贵的时候多赚点?儿?。
最好?能在《长腿鸟》第二本印出来开始卖的同?时,他们?的竹帘也跟着一起卖。
那个?时间?一定是最好?卖的。
所以他们?还真没什么时间?先修房子。
房子缓一缓,赚到了钱再说?不迟。
沈青越叹气:“就先来山上吧,至少先把人都教会了再说?,赚到钱咱们?再挪下去。”
刚开始他们?俩一直跟着也好?,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谁弄错了也好?及时改。
他们?俩又商量起了招人。
招人也得有个?标准。
决定产量的关键在竹篾上,他们?得先去问问村里能劈篾的愿不愿意上山,确定他们?的人数,才能对应着招帮忙砍竹子、刮篾的和编帘子的人手。
他们?村里除了姜竹有这手艺的一共就三个?人,年?纪最大的今年?都六十了,也不知道愿不愿意爬山。
姜竹:“明天我去问问,如果他不好?上山,在家?里做,我每天下山拿一次也行。”
沈青越:“嗯,最好?还是能一起,万一要调整什么,大家?能商量着来。”
姜竹:“嗯。”
沈青越:“咱们?去年?去镇上交税时候遇到那个?大爷,就是说?手艺比你爹还好?那个?,他是哪个?村的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