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大人物的风格。他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他能把威胁自己权威的事情扭转过来,并借其突出自己的权威。通过这件事,他再一次表明自己是人民——他称之为“小人物”——的朋友,对压迫者毫不手软。
但是大人物没有到我们镇上来过。或许,如雷蒙德所述,他听到的汇报不准确或者不完整。而这次,这里出事了。我们都把青年卫队看成一大威胁,看到他们离开,大家都很开心。但是,青年卫队解散后,小镇的局势恶化了。
警察和官员们变得很难缠。梅迪每次开车出去,哪怕只是到海关这么一小段路,他们都要为难他。这些人一次次挡住他的车子——有的是梅迪认识的人,有的是以前就拦过他的人——检查车子的证件和梅迪个人的证件。有时候,梅迪没把证件或者执照带在身边,就不得不把车子停在路上,步行到店里去取。有时候什么证照都齐全,也无济于事。
有一次,他们莫名其妙地把梅迪带到警署总部,让他打指纹,没等他洗掉手上的墨污,就把他,连同其他一些被扣押起来的无精打采的人关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几条没有靠背的长凳。水泥地破破烂烂,墙壁刷成了蓝色,由于有很多脑袋和肩膀在上面磨蹭过,早已脏得发亮。
下午晚些时候,我去那里营救梅迪,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地方。这个房间在一栋水泥和波纹铁皮搭建的小房子里面,位于殖民时代的政府大楼后头。地板只比地面高几英寸;门开着,小鸡在光秃秃的院子里四处找东西吃。这屋子简陋、平常,装满下午的阳光,但还是让人想起监牢。屋子里唯一的办公桌和椅子是给负责的警官用的。这两件破破烂烂的办公家具凸显了其他人的一无所有。
警官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手臂下面全是汗水。他正在本子上写字,写得很慢,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描,显然是在抄录脏兮兮的指纹记录纸上的细节。他佩着手枪。屋子里贴着总统的肖像,是总统穿着非洲服装、拿着酋长手杖照的那张。墙壁上更高的地方漆着“DISCIPLINE AVANT TOUT”,意思是“纪律高于一切”。漆字的墙面凹凸不平,说不上多肮脏,但是布满了灰尘。
我不喜欢这间屋子。我想以后最好不要叫梅迪开车出来,还是我自己开,我自己到海关,做报关员和经纪人。但这样一来,官员们把注意力转到我身上来了。
他们翻出我很久以前填写的报关表,这些表格早就审查完毕,一切符合标准,而且都被封存起来了。他们把这些东西找出来,跑到我的店里来,拿着这些表格在我面前晃,仿佛它们是我还没有清掉的借据。他们说自己迫于上司压力,要核对有关细节。一开始他们还很羞怯,好像是搞恶作剧的学童;接着,他们变得鬼鬼祟祟,好像是要私下帮我的朋友;再接下来,他们就露出了官员的邪恶嘴脸,态度咄咄逼人。有人要拿我的存货和报关单以及销售收据核对,还有人要调查我的售价。
这都是无端滋事,目的是要钱,而且是越快要到越好,以防局势变化。这些人已经察觉到会有变化发生。他们从青年卫队解散一事中看到了总统的弱点,而非他的强势。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我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为了报酬,每个官员都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保证。但是没有哪个地位够高,足够安全,能够保证别的官员的行为。
镇上的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军队驻扎在军营,总统的肖像到处都是,首都定期有汽船开过来。但是人们都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还有一个掌控一切的权威存在,一切都回复到开始时变化不定的状态。不同的是,这几年局势太平,商店物品丰盛,所有人都比原来更贪心了。
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其他外国商人也难以幸免。要是诺伊曼还在,也一样要吃苦头。马赫什越来越沮丧,他说:“我总是说,这些人你雇用可以,完全收买却不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这里不可能形成稳定牢固的关系,只能做一单算一单,在危机之中,太平是每天都要花钱买单的东西。他建议我忍一忍,不过除了忍,确实也没有其他办法。
我自己觉得——我这段时期以此自我安慰——这些官员误判了形势,他们的慌乱是自找的。和雷蒙德一样,我坚信总统的权势和智慧,我相信他会有所动作,重振自己的权威。因此,每次我都和他们搪塞敷衍,一个子儿不出。一旦掏过一次钱,以后就没完没了了。
不过,这些官员比我更有耐心。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每天都有官员上门。我开始等待他们上门来。这很折磨神经。若是到了下午还没人来,我反倒会一身冷汗。那些笑眯眯的狡猾而恶毒的脸凑到我跟前,装作和我很熟,很乐意帮忙的样子,我先是憎恨,继而开始害怕。
过了一阵,压力缓解下来。这并不是因为总统会有所动作,如同我期望的那样,没有,他那里没有半点动静。压力缓解是因为小镇受到了暴力冲击。这种暴力不同于那天晚上的街头殴打和谋杀,这种暴力一直在发生,每天晚上都有,目标是警察和警署、官员和办公楼。
无疑,这正是官员们预见到的情形——而我没有预见到。所以早些时候,他们才趁着还有机会,贪得无厌,能捞多少就捞多少。有天晚上,领地的非洲母子雕像被人敲掉,只剩下底座,落得同殖民时代的雕塑和码头大门外的纪念碑同样的下场。在此之后,官员们很少出现了。他们再也不来商店,有太多其他事情要他们去做。我不敢说事态有多大好转,不过这些暴力活动至少能让我和我在街道、广场上见到的那些人缓一口气。我们甚至像遇到大火或者风暴一样,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看待这些暴力事件。
小镇不断膨胀,人口猛增,杂乱无序,镇上的暴力活动不计其数。有时候大家为了争水源而大动干戈,还有很多时候,破败的街道上有车撞死人了,也能引发冲突。在所有这些事件中,仍有一种普遍的狂热心态。不过,这些事件显然更有组织,至少有某种深层的原则在起作用。或许有一则预言在这些城区和破败的小镇流传,并为各种人的梦境所验证。官员们可能已经听到了风声。
一天早晨,梅迪照样给我送来咖啡。他表情严肃地递给我一张新闻纸,那张纸被小心翼翼地折成了一个小块,外面的折痕都脏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印刷的传单,显然被反复打开和折叠了很多次。传单的标题是“祖先的呐喊”,是一个叫“解放军”的组织发行的。
<blockquote>
祖先在呐喊。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很多伪神来过,但都无法和今天的伪神相比。对那位非洲妇女的崇拜杀死了我们所有人的母亲。既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决定和敌人兵戎相见。否则我们将会死去,万劫不复。祖先在呐喊。倘若我们没有耳聋,我们应该都能听到这种呐喊。所谓敌人,我们是指现有的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跨国公司,还有傀儡政权。还有编造谎言的伪神、牧师、教师。法律怂恿人们犯罪,学校把无知教给学生,群众也放弃真正的文化,转向无知。我们的士兵和守护者被灌输了错误的欲望和错误的贪婪,而各地的外国人都把我们描述成小偷。我们不了解自己,把自己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在大踏步迈向死亡。我们忘记了符合真理的法律。我们解放军没有接受过教育。我们不印刷书籍,也不举办演讲。我们只知道真理,我们认为这片土地属于其祖先正在呐喊的那些人民。我们的人民必须了解斗争。他们必须学会和我们共赴死亡。
</blockquote>
梅迪说他不知道这传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前一天晚上有人把它传到他手上。我知道他有些话瞒着我,但我也不想追问。
镇上没有几家印刷厂,而这传单印刷质量粗劣,字模残缺混杂,我看八成是从以前印刷青年卫队周报的印刷厂出来的。停刊之前,青年卫队周报是这里唯一的地方性报纸,不过上面尽是涂鸦之作,如同学校的墙报,登载着贸易中介、商人甚至还有摊贩的毫无意义的广告,还有一些所谓的新闻(更像是公开的勒索),比如某人违反交通规则了,某人夜间把政府的汽车开出来当出租车了,或者某人违章建房了,等等。
尽管如此,事情还是有些蹊跷。青年卫队在为总统服务期间,辖区百姓个个对他们恨之入骨。总统发表“猴子”演讲后,这些人威风扫地,权势没了,工作也没了,摇身一变,成了受到羞辱和迫害的人,以本地区守护者的面目出现在群众面前。群众还给予了响应。
这和叛乱前的情形如出一辙。不过叛乱前没有传单,当时的领导者也不像如今的领导者这样年轻,这样有文化。还有其他不同。叛乱发生时,小镇正百废待兴,最先起事的地点很遥远,在那些村庄里。现在一切都在镇上发生,结果流血事件更多。暴力事件一开始似乎是针对当权者,后来渐渐扩大,小镇郊区的货摊和商店也被人攻击,并遭到洗劫。有人被残杀,其状惨不忍睹,凶手有乱民,有警察,也有棚屋区的罪犯。
根据我的观察,这里的事情发生顺序是这样的:一开始是非洲人和外围地区,然后扩散到外国人和中心地区。刚经历过求告无门的官僚勒索,现在,我感觉自己再一次陷入无遮无拦、无所坚守的境地。我把这种恐惧心理带到了熟悉的街道上,我感觉自己随时可能遭受攻击。这些街道过去就充满危险,但不是针对我的。这么久以来,作为旁观者,那些暴力活动我都看在眼里,但尚且能和它们保持距离。
压力非常大。压力败坏了一切,我第一次生出逃离的念头。倘若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个安全的家在等着我,允许我进去,当时我就会一走了之。过去,曾经有个这样的家;过去曾经有几个这样的家。而现在,没有这样的家了。从纳扎努丁那里传来的消息让人沮丧。他在加拿大的这一年过得很不好,现在又要举家迁往英国。外面的世界无法给我庇护,对我而言仍然是巨大的未知,而且日渐危险。我以前在信中骗纳扎努丁的话不幸应验——我真的不能有任何行动,只能维持原状。
我逐渐忘了目标,只是继续过日子——这是多年前从马赫什那里学来的。渐渐地,在和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忘了去研究他们的脸,忘了我自己的恐惧。这恐惧让你感觉你拥有的一切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但这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背景,成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了必须接受的事物。一天下午,我在希腊俱乐部里遇到了首都来的一个五六十岁的德国人,他说的一番话使我的心情差不多平静了下来。
他说:“遇到这样的局面,你不能总是这么担惊受怕。或许会有事情发生,但你就把它当成路上发生车祸好了。这些事你躲也躲不了,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发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爆炸,也没有我当初预想的大混乱。镇中心没有燃起大火,看来叛乱者的招数也有限。袭击和杀戮仍时有发生,警察也在展开报复性袭击,双方维持着平衡。每天晚上总会有两三个人被杀,但奇怪的是,这些事情变得似乎很遥远。小镇毫无规则地扩张,面积大了,能把一切掩盖掉——除了最不寻常的事情。街道和广场上的人不再等待新闻。事实上,这段时间根本没有什么新闻。总统没有发表任何声明,首都的电台和报纸上也没有任何报道。
在小镇中心,生活一如既往。还是有商人乘坐飞机或者汽船过来,住在凡·德尔·魏登,吃饭的时候就去更高级的饭店或者夜总会。他们什么也不问,所以也不会知道镇上正在发生暴乱,不知道这些暴乱有领袖——他们的名字只有他们那个地区的人知道——还有为其献身的人。
有段时间,雷蒙德仿佛受到了惊吓。不知什么时候,他开始认定自己不会被召回总统身边并得到重用,他不再等待,也不再追寻那些蛛丝马迹。在他家吃饭的时候,他再也不对时事进行分析和解释,也不再穿凿附会地把各种事件串起来。
他不再评论历史,也不再提特奥多尔·蒙森。我不知道他在书房都干些什么,耶苇特也无法告诉我,她不感兴趣。有一次,我以为他是在看他过去写的东西。他提到了他刚来这个国家时记的一篇日记。他说他把很多事情忘掉了,有很多事情注定是要被遗忘的,这是他过去常在饭桌上说的话题,他似乎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此打住:“读这些日记感觉很奇怪。那时候常常划伤自己,就为了看会不会流血。”
暴乱加深了他的困惑。领地的母子雕像被人砸掉后,他一度非常紧张。对于遭到攻击的人,总统的习惯不是站出来支持,而是把他们打发走了事。雷蒙德害怕被打发。一打发,他的工作、房子、生计,还有那一份小小的安全就都没有了。他是个失败者,他在领地的房子就如同一幢死亡之屋。
这对我也会是损失。他的房子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我现在觉得,有很多事情和这房子里两个主人的健康和乐观息息相关。失败的雷蒙德对我晚上的来访从来不说什么。晚上到这房子里来已经成了我和耶苇特关系的一部分。这一切无法轻易转移到其他处所。否则就意味着新的地方,新的城镇,新的关系,而非现在这个。
我们三个人的健康和乐观决定了我和耶苇特在一起的生活。这一发现让我很吃惊。一开始,我发现的是自己。在受到官员们骚扰的那段时间,我躲着不想见她。要是去见她,或是和她在一起,只能表现出精神饱满的那一面,如同过去那样。我不能以受到其他男人折磨和打击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她也有自己的烦恼,我知道。两个失意的人凑到一起互相安慰——这种情形我不忍去想象。
到了这时候——我们仿佛心有灵犀——我们见面的次数才少了。刚开始那几天,在孤独之中,我的激情降温,头脑变得清晰,让我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甚至可以假装自己是自由的,没有她也过得下去。
但她会打电话过来。知道她对我的需要就足以让我满足,但在家里等候她到来的那段时间,我的满足转化为烦躁,以及对自己的厌恶。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她到来——听到她从楼梯上来时噼噼啪啪的脚步声,看到她走进客厅,脸上写满雷蒙德和动乱不安的日子带给她的紧张。然后,在我心里,分开的那些日子仿佛消失了。时间缩短了。在肉体上我对她已经非常熟悉,每次结合都会很快和上一次联系起来。
在这些短暂的亲密时刻,这种延续感很强,但我知道那是虚幻的。中间隔着她在自己家和雷蒙德在一起的时间,隔着她自己的私事,她自己的探索。她带来的新闻越来越少。有些事情我们不再分享,有越来越多的事情要费口舌去解释说明。
现在她每隔十天来一次电话。十天似乎成了她逾越不了的界限。有一天,她把泡沫大床铺平后,回领地之前,站在梳妆台的镜子前化妆,不时在镜子里打量自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关系中有种很苍白的东西。我就像一个温顺的父亲,或者丈夫,甚至像个女友,看着她为了情人梳妆打扮。
这样的情景如同鲜活的梦境,在我们各自心里滋生出我们都不愿承认的恐惧,有种揭露真相的效果。想到自己的困扰和雷蒙德的失败,我想我开始把耶苇特也当成了失败者,困在镇上,厌恶自己,厌恶自己日渐衰败的肉体,就如同我厌恶我自己,厌恶我的焦虑。现在,耶苇特站在梳妆台前,容光焕发,那种喜悦不全是我刚才给的,肯定有其他原因。看着这一切,我才发觉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大错特错。一连好多天她都不在我身边,我也没有追问,天知道她都做了什么。我等着验证我的想法。又见过两次面之后,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我对她太了解了。即便现在,和她在一起,我还是会跳出自身向外看。舍此则毫无意义,也绝无可能。她在我身上激发出来的东西我一直觉得非常美妙。她对我的反应是一种馈赠,我已经离不开了。我学会了仔细品味她的反应。每一次交合中我都能感觉到,她对我的肉体记忆慢慢复苏,把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而现在,在交合的过程中,她的反应却变模糊了。中间肯定有什么事情发生,她肯定在形成新的习惯,这些新的习惯捅破了薄如蝉翼的往日记忆。对此我早有准备。迟早会发生。不过这种时刻真的来了,却如毒药一般让人难以承受。
后来就发生了那一段不动声色的插曲。她已经把宽大的泡沫床铺好——激情之后,她仍不忘她的主妇职责。我站着,她也站着,在镜子里打量自己的嘴唇。
她说:“你让我如此美丽,没有你可怎么好?”这是标准的客套。但她接着又说:“雷蒙德见我这样子,就想和我做爱。”这话很怪,一点儿不像是她说出来的。
我问她:“和他做爱你能兴奋起来吗?”
“你好像觉得上了年纪的人都很讨厌,其实并不是这样。毕竟我是女人,男人对我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是会有所反应的。”
她本意并不是要伤害我,可我感到受伤了。但我转念又想:“不过她或许是对的。雷蒙德就像一个失败的男孩。除了和耶苇特的关系,他实在无所寄托。”
我说:“我想我们让他受苦了。”
“雷蒙德?我不知道。我想不会。他从来没有表露出任何迹象。当然,他现在可能觉察到有些东西变了。”
我送她到楼梯平台——楼房和毗邻木屋的阴影斜在院子里,下午的阳光洒下一地金黄,空中灰尘飘荡,凤凰树开满鲜花,炊烟袅袅上升。她匆匆走下木楼梯,阳光从楼房之间穿过来,洒在她身上。然后,我听见她开着车离开,声音盖住了周围院子里的嘈杂。
几天后我才想到,在那种时刻谈论雷蒙德对我们俩来说多么奇怪。我说到雷蒙德的痛苦,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痛苦,她说到雷蒙德的需要,心里想的也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是在说反话,至少是间接地——说谎也好,不说谎也好——在透露真相。人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现这样做是必要的。
大约一周后,某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捧着一本百科全书杂志看里面介绍“宇宙大爆炸起源说”的文章。大爆炸是一个熟悉的话题。我喜欢在一本百科全书里读到我在另一本百科全书里读到过的东西。这种阅读并不是为了增进知识;我只是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接触我不了解的东西。这是一种麻醉,它让我陷入幻想,幻想有朝一日,我能在太太平平的环境下开始涉猎各个科目,不分昼夜地学习这些科目。
我听到外面有人砰的一声关上车门。还没有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我就知道是耶苇特来了。这么迟了,不约而至,让人心花怒放。她的鞋和衣服在走道里弄出很大声响,到了卧室门口,她推开门径直进来。
她穿戴整齐,面色潮红,肯定刚做过什么事。她穿着这一身整整齐齐的衣服倒在床上,把我抱住。
她说:“我赌了一次。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你,一瞅到空子,就赶紧溜了出来。我非这样做不可。我不知道你在不在,但我要赌一次。”
我在她的呼吸中闻到晚饭和饮料的气味。这一切来得太快,刚听到她关车门的声音,转瞬间就这样了:耶苇特躺在床上,原本空荡荡的房间顿时变了,她的情绪激动而欢快,就像那晚在领地吃过晚饭后我们第一次跑回来的情景一样。我发觉自己流泪了。
她说:“我不能停留。我只是来吻一下我的神,然后就得离开。”
随后,她突然想起自己之前没太注意的衣服。她站在镜子前,撩起裙子,把短衫理直。在她的坚持下,我躺在床上没动。
她的头偏向一边,边照镜子边说:“我想你也许去老地方了。”
她现在的语气听上去很机械。刚进卧室时的情绪没有了。她终于打扮好了,从镜子里看着我,好像对自己、对我十分满意,为自己的小小冒险沾沾自喜。
她说:“对不起,但我必须走了。”快到门口时,她突然转过身来微笑着问:“你不会在衣橱里藏了个女人吧?有吗?”
这太不得体了。简直就是妓女说的话,过去那些妓女经常装出吃醋的样子来讨好我。这一时刻蒙上了阴影。反话:又是用反话来沟通。衣橱里的女人其实是指外面的另外一个人。从领地来其实是回领地去。表露感情之后就是背叛。而我,居然还被感动得流泪!
从她开始理衣服那一刻,我的怒火就在郁积,此刻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跳下床,站到她和门之间。
“你以为我是雷蒙德吗?”
她很吃惊。
“你以为我是雷蒙德吗?”
这次我连回答的机会也不给她。我的巴掌重重地、密集地扇在她的脸上,她伸出手臂也招架不住,踉踉跄跄地倒在地上。然后我开始用脚踢,冲着她美丽的鞋、她的脚踝、她刚才撩起过的裙子,还有她丰满的臀部。她的脸冲着地上,一声不吭地卧在那里。然后,她像准备尖叫的孩子那样深吸了一口气,开始抽泣,渐渐地,抽泣变成放声大哭,真正的、让人心惊的痛哭。好长一段时间,屋子里就是这样一幅情形。
我坐在靠着墙的圆背温莎椅上,那上面放着我睡觉前脱下的衣服。我的手掌僵了,肿了。我的手背,从小拇指一直到手腕,都痛得厉害。刚才抽得太狠,是骨头和骨头的撞击。耶苇特慢慢站起身。哭了这么久,她的眼睛肿成了两道缝。她坐在泡沫床垫边沿,眼睛盯着地板,双手搭在膝盖上,掌心向外。我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
过了一会儿,她说话了:“我是来看你的。我还以为这事很值得一做。但我错了。”
然后我们都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我问道:“晚饭如何?”
她慢慢摇了摇头。她晚上的兴致全被破坏了,她已经放弃了——但放弃得多么容易!她摇头的样子让我联想到她刚来时的快乐,而现在,这快乐全不见了。这是我的错:我太想把她看成失落的人了。
她用脚把鞋蹭掉,然后站起身,把裙子解开脱掉。然后,和以前一样,她没有散开头发,也没有脱掉短衫,就这样躺下去,把棉被单拉过来盖在身上,身子移到床的另一边,那是她常躺的位置。她把蓬松的头挪到枕头上,转过身,背对着我。床那边的百科全书杂志掉到地上,发出轻微的响声。在这个告别的时刻,在这不伦不类的家庭气氛中,我们就这样奇怪地待着。
过了一会儿,她问:“你不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