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主播‘啊,原来如此’,‘没错,是是是’的自豪表情,他心里有底了,视频说的没错,至少这种工具弹棉花,是连主播都知道,甚至可能看过的。
刘彻是见过白叠的,小小一个,可没有天幕上那么大。
很好,赵过又有活干了。
[松江过去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需要三四个人劳作才能供应上一架织布机的需求。
黄道婆请来木匠,大胆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与锭手摇纺车融合,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脚踏劲大,还能腾出手来抽纱,同时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让纺纱效率一下提高两三倍。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锭加到五锭。
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错纱、配色、综线、絮花这些黎族纺织技术,都融合进了家乡纺织技术上。
漂亮的乌泥泾被,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随即驰名全国。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去世之后,大家悲痛伤心,一起捐资把她安葬在上海县曹行乡。
当地百姓为了感恩纪念,在她出生的乌泥泾镇为她建祠祭祀,名为‘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赶来为她祭祀。
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黄婆婆,黄婆婆……”
明清的松江地区,大街小巷里的人又用家乡方言唱起了这首歌谣。
她们从没忘记黄婆婆,一直记着她对乡亲们的恩德。
大明宫里,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长孙皇后神色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