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不要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各式各样的不合,或是理念不合,或是单纯的互看不爽,而正是因为矛盾无法消除,欲求不同才导致了国家对立,战乱不休。
小到孩童之间为了一颗糖果打架,大到了国家之间的纷争,说到底都是分歧。
就连诸子百家也是同样,因为诸子之间的理念不合,才有了百家的学说。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道相同,则引为知己。
若是认为对方的道不正确,那只要坚守着自己的道便好,何须跟别人争论,何须主动上去找茬,这时间没有唯一正确的道理,也没有唯一正确的大道,只是在某个时间点比较合适罢了。
哪怕是法律,也是在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改,前段时间天朝不是才因为某龙哥事件而更改了法律对于‘自动防卫’的定义么?
白觉在上课的时候,接受任何的质疑,任何疑问他能解答的都可以解答,但他不接受找茬,若是对方有心找麻烦,只是自讨没趣。
对付这种人,白觉要么听下课不说,让他上来演讲,要么就回一句话——请你以翻滚的动作圆润的离开我的视线,不然我只能让你飞着出去了。
他从不费无用的唇舌,一个劲的讲道理,那是酸腐秀才喜欢干的事,他又不是孔乙己,说什么之乎者也。
如果真的撕逼撕出火气来了,那大家就上中庭文斗呗。
文斗,其实跟武斗没什么区别。
这就相当于一个决斗圈,你可以使用一切合理的手段,可以通过唇舌交锋以理服人,也可以通过物理手段以物理服人。
所以说,文斗只是读书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的说法,实际上一百场文斗九十九场都会变成武斗。
因为战国时代的读书人都是有骨气的,并且可都是拿得起剑练过枪的狠角色,甚至一些阅历丰富走访过他国的读书人曾亲手上过战场杀过人,这风骨流传了千载之久,诗仙李太白也有着号称大唐第二的剑术,虽然他的剑术相较于他的诗句差了许多。
对战国时代的读书人而言,读书是为了跟莽夫说道理,习武练气是为了让莽夫心平气和的听他门说道理。
而读书人之间,自然不是莽夫,那就相当两头蛮牛角力,双方虽然懂得对方的意思,但一旦开始撕逼,那就是各执己见,鸡同鸭讲。
用简单明了直白易懂的话来表达一下,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以理服人,未果;以德服人,未果;口角之,未果;撕壁之,未果;互相拆塔,成功。
这还说你马啊,撸袖子动手吧。
但读书人到底是读书人,动手打架也不能直接拍桌子丢茶杯,还要起身客气的表示一下和气为贵,然后使个眼色——少BB,有胆子就去中庭文(武)斗,看我?不恁死你!
白觉用屁股想也知道荀卿这次十有八九是中了对方的挑衅了。
她固然才能出众,但论本身的修养,还是太年轻了一点。
但年轻也不是错嘛,年轻人火气大是好事,怒发冲冠为一言可是年轻人的该有的气魄……但她偶尔也该吃点亏,被一些长辈们教训教训,吃亏才长记性。
所以当听到孟珂说荀卿拉人去文斗的时候,白觉的内心并无太多波澜。